无从遁形的歧视
和虎子一样,今年28岁的小吉(化名)是一名从事了3年防艾志愿服务的男同,不同的是,小吉也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013年在大连遭受的一次拒诊,让小吉印象深刻。彼时,连日的腹泻让他的体重从130斤减到了70斤,多家医院按普通肠胃炎治疗,用药时症状消失,一停药症状再次出现。
终于,一家医院查出了病因,在进行手术前查出了“血液问题”,医生告诉他马上办理出院手续,因为他的血液中“可能”含有HIV病毒,而医院“没有消毒设备,不具备手术条件”。
作为一名感染者,就医、就业时难免受到歧视,这是艾滋病感染者日常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男友小奇帮他上网找到了一名河北的防艾志愿者,在对方的帮助下,他们前往北京佑安医院完成了手术,一周后出院。
佑安医院副主任医师、防艾专家张可说,一些感染者对于社会大众的歧视可能还能理解,但他们无法理解,医生为何会拒绝救治。尽管《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对拒诊明令禁止,卫生部门对此也三令五申,但仍有医院照行不误。
2015年初的一件事,也让小吉觉得一些医务工作者的态度应有所改观。当时,他陪同一名19岁的孩子去医院看梅毒,一名女大夫得知这个孩子是同性恋时,女大夫一拍办公桌就指着小孩的鼻子说,你要个头有个头、要长相有长相,怎么能干这么不道德的事情。
小吉也火了,“你先把你的医德拿出来再讲道德。”他和对方吵了起来,他没想到,医生会把同性恋和道德绑架在一起。
此前,小吉曾在大连面试过多家公司,他不愿意隐瞒感染者的身份,6家中有4家公司直接拒绝了他,另外两家则是在“请示领导”后,向他关上了大门。
在他接触过的诸多感染者中,为了获得一份工作,绝大多数人只能隐藏自己被感染的事实,有人需要办理健康证时,无奈只能买来假证。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退休教授、国内首位在男同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张北川对此深有感触,曾有感染者告诉他,得知被感染后除了恐惧和悔恨外,另一个想法就是想把这种病传播给他人,因为感染的人多了,就没有那么多歧视了。
张北川说,这只是一些感染者的想法,当时的那个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成为了一名防艾志愿者,但这背后的心理问题却需要社会正视。他认为,从疾病危害的角度,“他们也是受害者。”
帮扶中自救
专家们提到的男同公益防艾组织,在男同群体内的帮扶互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志愿者几乎全都来自男同人群。
“这个群体太难了,我想去做一些事情。”网名为“执着”的防艾志愿者从2012年开始,加入淡蓝公益,和其他志愿者一样,他最初的想法就是去回馈这个曾让他走出自我认同困境的群体。
而曾经接受过一名河北志愿者全程陪同,前往佑安医院捡回一条命的小吉,一方面想通过志愿服务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另一方面,作为感染者,能从志愿服务中获得其他工作无法给予的身份认同。
“执着”曾是一名教师,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自己定义为异类,“当时觉得老师要受到更多的道德约束,在校园里活不出自己,只能辞职。”
小吉是幸运的。10年前,他通过网上的男同聊天室认识了现在的男友小奇(化名),两人见面聊了一下午,就开始了正式交往。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