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化部网站消息,文化部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表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商标注册”,“别国申报成功,自家的遗产就成了别人的”,这种心态走入了误区。
有记者在会上表示,最近几年,有些国家非常积极的申报项目,很多中国人呼吁,中国也应该尽快申请,以免这些项目会被抢先或者抢注。
巴莫曲布嫫指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申报工作,是践行《公约》精神,积极开展非遗领域国际间交流和对话的措施,是提高可见度的“共享”而不是“商标注册”,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申请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等于拥有了该项目的所有权。
巴莫曲布嫫称,“别国申报成功,自家的遗产就成了别人的”,这种心态走入了误区。按照《公约》相关规定,缔约国都有将其领土上的某项非遗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权利。对于两个遗产国家共同拥有的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个国家均可以单独申报,如果列入代表作名录,也不妨碍其他的国家再次单独申报。
巴莫曲布嫫提到,联合申报也是近年来提倡的做法。在联合申报和保护方面,中国已经有了有益的实践。2005年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两国还建立了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开展交流互鉴,为履行《公约》,在各自领土上延续遗产生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巴莫曲布嫫强调,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在传承流变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质。我们尊重遗产在适应各自环境中所呈现的特质,在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中增进了解、促进对遗产源流及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是保护、弘扬遗产应秉持的正确态度。
相关链接: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