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报道】(记者朱晶晶)一个扫描后能进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丛葬地虚拟全景的巨型二维码,上面摆放着一个个承载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信息的“记忆之盒”,还有青年大学生国家公祭诗歌朗诵在回响——今天(12月6日)下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诗歌朗诵会暨“记忆之盒”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和周文彬参会(朱旻瑞 摄)
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龙虎网承办,通过“记忆之盒”、巨型二维码、虚拟全景、实景诗歌朗读等表达形式,以“记忆长存、照亮未来”为主题,表达中国人民牢记历史、追求和平的夙愿。
“记忆之盒”可在高处进行扫描 (高菲 摄)
现场摆放的巨型二维码长宽均为4米,二维码图案由10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拼成,从高处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全市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虚拟全景,这也是南京首次通过虚拟现实和360场景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丛葬地。而一个个“记忆之盒”则象征着一位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幸存者的资料介绍以及当年他们所遭遇的苦难。
“这是南京首次通过虚拟现实和360场景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丛葬地,通过扫描二维码,观众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相关历史以及幸存者们的资料。我们都知道VR是从近年才开始兴起的新型影像方式,很多网友也比较兴趣,用这个新的方式来呈现公祭的主题,可以让大家更好的接受,所以今年我们选择将历史的回忆与当下VR技术相结合,让更多人都知道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陈俊峰如是说。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学,当年这里曾经是国际安全区。在启动仪式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杨翠英老人和78岁的周文彬老人,在活动现场讲述他们亲历的那段悲惨岁月。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讲述悲惨历史(朱旻瑞 摄)
杨翠英老人在1937年12月13日那天同时失去了4位亲人,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老人就非常激动,频频落泪。杨翠英老人那时已经13岁,很多事情都记得非常清楚。“我记得1937年的8月份,南京这边就有日本人的直升机飞来飞去乱轰炸,不分白天黑夜一直持续了四个多月。我们当时很多人都躲在难民区,但是我的爸爸、舅舅、爷爷还有弟弟还是没能逃脱厄运,相继被杀害。”据老人回忆,当时只靠种菜为生的一家人,在失去了爸爸这个劳动力之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我希望年轻人都能记住这段历史,真正过上和平的日子。”杨翠英老人擦着眼角的泪水说道。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文彬讲述悲惨历史(朱旻瑞 摄)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亲手放置“记忆之盒”(朱旻瑞 摄)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文彬亲手放置“记忆之盒”(朱旻瑞 摄)
学生在现场对“记忆之盒”扫码 (高菲 摄)
在活动现场,杨翠英和周文彬两位将印有自己照片的“记忆之盒”放置在二维码上,象征着记忆长存、历史永记。南京师范大学播音系学生现场表演了诗歌朗诵《山河永固》和《紫金花》,用充满感染力的声音去回望那段黑暗的日子,去追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捍卫人类尊严的岁月。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集体诗朗诵(朱旻瑞 摄)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观看VR视频(朱旻瑞 摄)
大家都来扫描“记忆之盒”(朱旻瑞 摄)
大家都来扫描“记忆之盒”(朱旻瑞 摄)
据了解,“记忆之盒”将于近日走进南京高校进行展示,最终将放置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同时,南京各大中小学还组织诗歌朗诵队伍,将在国家公祭日当天在丛葬地举办实景诗歌朗诵。
相关链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