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至12月1日,由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的“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主题宣传活动网络媒体第三次深入企业采访活动来到了湖北。
4天时间里,来自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及部分商业网站的30余位记者、编辑,深入湖北省武汉、孝感、黄石、咸宁、襄阳、十堰、宜昌7个城市的重工、汽车、航天、桥梁、餐饮、工艺美术等多家企业,采访报道了17位一线工匠,聆听工匠故事、感受工匠魅力、传播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方成“金牌工匠”
“师傅,只有100微米(行业标准)的偏差了,差不多了。”
“什么‘差不多’?必须要调到80微米(三峡标准,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以下。”
和师傅凌伟华的这番对话,付兴伟记忆犹新。在检测、调整电机与压油泵的同心度时,他们往往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作为长江电力三峡电厂主机分部调速器负责人的凌伟华从不因此降低标准。从事调速器工作近30年,凌伟华对三峡电站34台水轮机了如指掌,通过对机组“望、闻、问、切”就能准确判断出故障原因并迅速开出“药方”。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金牌工匠”?工匠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名“金牌工匠”的自我修养就是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工匠们对于自身严苛到极致的要求。在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小件加工厂钳工魏红权看来,“任何手艺都是磨出来的”。30年来,他始终不忘苦练基本功,从挫、刮、锯、斩,到逐渐学会车床、铣床、磨床等多种精密加工机床的操作方法。经过他手工研磨的零部件外观平整光亮犹如镜面,甚至超过了机械生产的精度。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工匠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研精神。为了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1毫米裂缝,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电焊工赵宗合带队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查阅各种资料,反复进行试验,最终找到了有效的焊接解决措施。如今,这项焊接技艺被广泛应用于LNG(液化天然气)储罐领域。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工匠们的高度责任感。中铁大桥局七公司的“80后”试验员藕长洪是核心把关人,什么样的工程需要什么样的混凝土配比,他都要反复试验才能确定答案。他练就了一项绝活儿——砂子的含水率是多少,用手一抓就一清二楚。
工匠精神的魅力
工匠精神为什么能在这个时代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聆听了17位工匠的亲身故事和成长经历,就能深刻感知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吃苦耐劳、执着坚守。
池新连的工作被看做是“在刀尖上舞蹈”。在航天火药整形领域,一旦操作不慎、蹭出火星,火药会被瞬间引燃甚至发生爆炸,逃生的机会几乎为零。面对这份高危职业,池新连未曾放弃,而是努力用不断精进的技术与风险“正面对抗”。通过成千上万次地琢磨练习后,池新连练就了一手快、准、稳的绝活,每一刀的误差不超过0.3毫米,被业内公认为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领域的“池一刀”。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熟能生巧、匠心独具。
劲牌有限公司白酒技术员童国强,一杯酒只需闻一下,他就能知道酒的优劣、种类、香型、使用什么曲种、什么生产工艺。这些旁人看来堪称了不起的技能,却被童国强认为是基本功。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对着全国百余种名酒一一品评,仔细分辨,记在本子上,刻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达到了“熟能生巧”。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不断学习、守正创新。
“作为一名工人,如果不懂得创新,又怎么去创造价值?”武钢质检中心设备管理员朱有发说道。从事质量检验工作整整42年,他先后完成30多个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取得国家专利4项,国家发明奖4项。2006年,他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国产熔融炉,使很多企业摆脱了依赖日本进口的历史,大大节约了成本,而且更加先进。
让工匠精神常在
“传承不能只传一个,要越多越好!”在这些优秀工匠眼中,只有让“绝活儿”不绝,才能让工匠精神常在。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焊接技师代能武是全国技术能手。他了解到公司目前缺少大量焊接技术人才,而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年轻焊工是提高焊工的整体水平的最好方法。于是,从2003年起,代能武收了一批年轻的焊工学徒,手把手从最基础的焊接要领教起,把自己20多年的焊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徒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这些年轻焊工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100%、节点实现率100%——这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周虎取得的成绩。现如今,由他带领指导的“虎家军”屡屡在技能大赛上斩获殊荣,有的徒弟像他一样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而且,这批周虎带出的优秀青年技能人才,又成为别人的师傅,“虎家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活儿做好、做精、做出道道来,然后教会徒弟。让他们也把活儿做好、做精、做出道道来,然后再带好徒弟。”周虎一席朴实的话语,诠释出工匠们共同的心声。
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执着坚持、创新传承……每一位优秀工匠在岗位上的动人故事,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劳动之美,更激励和引导广大职工建功“十三五”,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相关链接:
【大国工匠】铁路线背后的设备“创新专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