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计划持续到2020年。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14年至2015年间,这一修缮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的时间。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包工头找廉价民工。(12月11日《新京报》)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原本有一套故宫建筑修缮匠人的培养和使用机制,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掉了。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所以故宫三年一届培养的传承制的师傅进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没有具备工艺、技艺的匠人修缮文物,修缮等于是破坏,其结果比不修缮更糟糕。故宫是国内文保单位的翘楚,尚且面临如此严重的“匠人危机”,对于全国众多的文物保护机构恐怕更甚。今年9月,媒体曝出辽宁省绥中县“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的有关报道,引发社会关注。这么一段沧桑的长城,因修缮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固然与地方文保部门履职不当有很大的关联,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怕也有象故宫一样,面临无法避免的“谁能修、谁会修”的“匠人危机”,遭遇着不修缮是放任损坏,修缮是野蛮破坏的“两难”境地。
随着现代文明车轮的滚滚前行,古代建筑材料工艺、营建技术或已失传或者掌握者寥寥无几,一定程度而言,它们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而与日渐重视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无疑冷落了许多。
“故宫修缮叫停”,“匠人危机”敲响文物保护警钟。文物保护不能只针对文物有形的保护,文物所承载的技术工艺的保护事实显得更为急迫,这些技术工艺得以保留,不但能够延续文物的历史生命,更能丰富文物保护的内涵。培养文物修缮方面的匠人,应当纳入到文物保护制度体系,予以通盘考虑。一方面,文物修缮匠人需要纳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作为高级职业来培养;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文物修缮从业资质认定和准入机制,使其变成稀缺的职业,同时,细化等级文物修缮项目的预算办法,从事文物修缮技术管理与施工的报酬标准,应明显高于类似的职业,建立从业的激励机制。总之,让文物修缮既能保护文物本身,也能传承传统技术,才可能出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