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4
草莓打膨大剂可致癌?
谣言:个头大、形状奇怪的草莓都用了膨大剂,会在人体内积累并致癌。
百度搜索:137万条相关内容
传播高峰:4月前后,草莓成熟上市之季
真相
草莓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水果,但历年上市前后关于“激素草莓”、“膨大剂草莓”致癌的说法便在网上盛行,其中对个头较大、外观均匀的空心草莓质疑最多。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介绍,草莓的个头与很多因素相关,如通过杂交选育、疏花疏果都能得到果实更大的草莓。而某些异常大的草莓确实存在使用膨大剂的可能,但并没有“致癌”那么恐怖。
事实上,膨大剂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学名为氯吡脲(CPPU),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日本发现,之后引入中国,在国际上广泛使用。其能促使植物细胞加倍分泌细胞分裂素,增加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时还能促使生长素的分泌,使细胞长得更大。
记者查询发现,氯吡脲属于农业部登记批准使用的农药品种,可应用于黄瓜、葡萄、猕猴桃、甜瓜、西瓜等作物,最大残留限量值在0.05mg/kg-0.1mg/kg之间。而专门登记在草莓品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芸苔素内酯,是一种新型的植物内源激素,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
2001年,新疆石河子大学曾专门对草莓膨大剂进行实地研究,结果显示其能够明显增加草莓坐果率和果实重量,但对草莓果实的味道也会带来影响。不同浓度的膨大剂会提高或降低草莓的总酸含量,这就意味着草莓果实口感要么偏酸,要么淡而无味。因此,要在植株健壮和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均匀施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否则容易产生畸形果降低商品价值。
TOP 5
荔枝泡药水引发手足口病?
谣言: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浸泡的,具有弱腐蚀性,吃完后会引起孩子发烧,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
百度搜索:135万条相关内容
传播高峰:6月初,荔枝大量上市之际
真相
作为保质期最短的季节性水果之一,荔枝一直有着“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说法,因此不少商家在采摘后会对其进行一系列保鲜处理。这种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消费者中被演变成“荔枝泡药水可致病”的谣言广泛传播。
事实上,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口腔分泌物,吃荔枝并不会引发或传播这种疾病。至于“荔枝泡药水”,目前上游荔枝产地及流通环节中,较常采用的是柠檬酸加食盐兑水浸泡的方式,可将荔枝保质期延长至7-15天,以保证其从产地到运输过程中的品质。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介绍说,荔枝在一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成熟,其植物呼吸强度非常大,尤其是在被外壳封闭的状态下,果肉中的糖分会很快分解,导致贮藏时间变短、变味。此外,荔枝外壳也容易附着一些田间微生物、真菌和多酚氧化酶等,在炎热天气会氧化果皮中的一些无色物质,导致其变色。因此,柠檬+食盐混合冰水浸泡的方式能降低荔枝外壳表面的真菌,并让果皮处于微酸环境中,延缓其变色。
此外,荔枝采摘后也有采用漂白粉和二氧化硫气体熏蒸的方式来保色保鲜,在国际上应用也比较普遍,如泰国、澳大利亚等进口荔枝也大多利用硫进行处理。目前国内对于食物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标准为≤30mg/KG。
实际上,柠檬酸+冰盐水的保鲜手段较为“绿色”。根据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柠檬酸属于“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要限定的加工助剂”。
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硫在用于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时,其最大使用量为50mg/kg,但部分商贩在进行熏蒸保鲜处理时难以把控使用量。过量处理后的荔枝果皮颜色会被漂白,果肉也会由原来的晶莹透明变成近似白色,有些还会闻到明显的硫味,消费者对这类荔枝需谨慎购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