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曲昌荣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现场的留影。于永河 摄
朴实的“大曲” 好学的副局长
姓名:曲昌荣
性别:男
出生地:山东东营
终年:39岁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职业: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
2016年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曲昌荣在工作岗位上突发急病,经23天全力抢救无效,于12月16日6时48分逝世,享年39岁。曲昌荣遗体送别仪式将于12月18日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熟悉曲昌荣的人更爱称呼他为“大曲”。大曲出生于1977年10月,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郑州大学新闻系,在学生时代就展现了突出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直担任班长。
曲昌荣在2004年进入《人民日报》,同年被派驻河南记者站,先后任记者、采编部主任、采访部主任。在担任记者期间,时逢汶川地震,他告别怀孕的妻子,他在四川茂县、彭州等一线坚守20天,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
曲昌荣生前担任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一位互联网高管回忆说,大曲非常好学,经常“不耻下问”。即使在中央机构为官,他从未失去淳朴的本质,没有一点“官气”。
从小广播到大舞台:一生热爱新闻事业
曲昌荣的父亲是乡里的广播站站长,也是他的职业启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尚未完全普及。在乡村,广播就是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媒介。
小时候,曲昌荣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能通过这个大喇叭播放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听听。终于,在他三年级的时候,他写的一篇劝诫人们不要捕杀青蛙的作文在大喇叭中传到乡亲耳朵里。
这是他在新闻业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记,给了年幼的他充分的肯定。此后,他一直喜欢读报并从小学开始尝试投稿。
曲昌荣的大学同学公冶祥波说,大曲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新闻业。平时大学生喜欢玩,而唯独他每天坚持听收音机买报纸,读报评报。
公冶祥波说,他在学生时代就展现了突出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直担任班长。他在生活中号召力比较强,喜欢交朋友,喜欢分享。和他认识二十年了,不管处于哪个位置,他性格中的这些闪光点一直都在。
大学毕业后,曲昌荣进入大众报业集团农村大众报工作。在2001年,他又考入郑州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上述同学回忆,喜欢分享、喜欢讲故事的曲昌荣,在研究生读书期间还在给本科生的学生上课。
研究所毕业后,曲昌荣在2004年7月进入《人民日报》,同年10月被派驻河南记者站,先后任记者、采编部主任、采访部主任。在河南的十年间,还担任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郑州市政协常委等职务。
在新闻一线上,曲昌荣留下了丰硕的成绩:2008年汶川地震,他告别怀孕6个月的妻子,带着母亲的叮嘱,第一时间抵达地震灾区。他在四川茂县、彭州等一线坚守20天,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此外,他还有10多篇内参和公开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即使日后在中央机关担任副局级的领导职务,作为一名新闻老兵,他同样笔耕不辍。
“名字姓曲,性格较直”。这是曲昌荣在自己运营的微信公号“曲解直说”中对自己的形容。“曲解直说”微信公号最后一篇更新是2016年11月22日,此前一直保持着两、三天更新一次的频率。
从河南到北京:无架子的副厅级官员
2014年的夏天,曲昌荣从河南来到北京,进入中央网信办工作。熟悉他的人知道,他为了来北京,放弃了在河南省内一个更高级别的职位。
公冶祥波还记得,他来到北京的时候是夏天,栖身在一个狭小的出租房内。他身边的一些人对这个选择并不理解:为何放弃河南省内安稳的仕途,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重新开始?
他的一位好友说,还记得当时他的答案是,想在这样的平台上有不一样的视野。
从媒体到互联网管理部门,这样的转型并不容易。同事们说他学习勤奋,加班到深夜是常态,一年365天也睡不了一个懒觉。
很快,他迅速进入状态,参与制定出台“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即时通信工作等移动端平台信息传播秩序。
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出台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及此前的APP管理规定,也是曲昌荣参与组织出台的。
一位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对记者回忆,曲昌荣非常好学,经常“不耻下问”。他一有机会就和互联网公司的人“取经”,提出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互联网的政府关系部门是做什么,各家互联网公司的架构和管理体系等。
他说,曲昌荣长相朴实,皮肤略黑,有虎牙和酒窝,也爱笑。即使在中央机构为官,他从未失去淳朴的本质,没有一点“官气”。
他说,和大曲曾两次合作筹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分论坛,大曲不仅没有架子,和工作人员称兄道弟,更时时冲在一线,亲力亲为。在2014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曲昌荣所在的移动网络管理局主办的移动互联网分论坛中请来了孙正义、马云、马化腾等大佬。会议厅太小,现场爆满。
他回忆称,曲昌荣在现场充当工作服务人员,忙里忙外,饭也顾不上吃。相识几年来,即使有多次合作,但是他从未请过曲昌荣吃过一次饭。
他说,这就是我认识的人民公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