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日益泛滥的电视购物节目,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制订专门的规范;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应该提高警觉性。
不少消费者对于电视荧屏上的购物节目已经不陌生了。这种依托电视媒介对消费者狂轰滥炸的购物节目,令观众十分反感。据《证券时报》报道,前几年曾经泛滥一时的人民币收藏品,在精心包装下,以新型理财产品的假面具招摇过市,几年以后这档节目已经消失,留存在消费者手里的这种钱币却与节目当初宣传的市场价格完全不符,而消费者却投诉无门。
人民币收藏品成为“花纸头”,有其多重原因,主要在于近几年的收藏市场产生了过度的逐利倾向,收藏市场推介某种收藏品,其升值空间无限放大,而其文化价值则被人忽视。像人民币的收藏,我国虽然确有几套人民币因退出流通而产生了收藏价值,但毕竟年代相隔不远,因此即使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也是有限的,但一些炒手却生造出所谓“豹子号”“同号钞”的概念迷惑似懂非懂的消费者,使他们不惜重金投入购买,最终上当受骗。
这种情况的出现,政府监管的缺位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电视购物作为一种广告,虽然可以按照《广告法》来进行规范,但从其形式和内容来看,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广告有所不同,它对商品作出的长时段宣传,在一部分消费者中会模糊其广告的定位,因此需要监管部门针对其情况制订专门的规范,最起码应该在《广告法》中制订专门条款予以约束。人民币收藏品,往往因其收藏的特殊性,消费者要在多年后才能发觉其问题,而其时当年炮制不实广告的机构或许早已销声匿迹,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如何维权?
除了政府应当加强监管以外,消费者自身也应该提高警觉性。政府的监管一般只能在事后进行,而其时消费者的损失已经酿成,如果消费者能够事前就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就可以不上当不受骗,让炮制不实广告的机构失去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消费者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在逐利动机之下谋取不当利益的人和机构,这就需要消费者具备消费自律观念,不能轻信广告宣传,尤其是那种具有很大诱惑性的广告,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以吹嘘得“天花乱坠”的人民币收藏品来说,如果它真有那么高的升值空间,已经握有这些藏品的机构为什么不会自己收藏,而要把这种巨大收益让出来呢?只要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