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北京持续雾霾,空气重度污染。图为游客在天安门广场参观。中新社记者 杜洋摄
16日起,中国北方多地遭遇今年入秋以来最严重的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污染物浓度攀升的同时,数值显示应急减排削峰效果显著。同时,有关雾霾的几个流言也在网上流传。对此,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揭秘此轮重污染天气三大焦点。
雾霾与流言“齐飞”,你中招了吗?
本轮空气重污染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高,影响区域约150万平方公里。与雾霾同时弥漫开的,还有各种“流言蜚语”,你中招了吗?
近日,一段题为“在4000流明灯光下用微距镜头拍摄的北京雾霾”的视频刷屏网络,很多人看完表示“吓傻了”。这是真的吗?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江接受采访称,单反相机微距镜头一般放大率为1:1,假设全画幅单反相机,传感器尺寸36x24毫米,从画面看颗粒大约是画面的1%,尺寸约0.3毫米,不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PM2.5,PM2.5无法用肉眼观察。
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翟羽说,形成雾霾的雾滴、细颗粒物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仪器,视频里观察到的,最多只是灰尘而已,但灰尘和雾霾的防护以及形成原因都有很大差别。
“雾霾里的硫酸铵有毒”也是近日朋友圈里流传的一段话。这又是真的吗?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李汀说,硫酸铵是灰霾颗粒的主要成分之一。尤其京津冀的燃煤高排放,硫酸盐在灰霾的比例一直高,平常也有,并非这次特有。而历史上的伦敦雾霾中的二氧化硫浓度高,形成酸性雾,具有急毒性。
据介绍,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持续减煤治理,北京市二氧化硫浓度已由1998年的年均120微克/立方米,降至当前的年均9微克/立方米,不足国家标准的1/6,在北方采暖城市中名列前茅,与南方非采暖城市相当。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