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上海市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健康险实现首单
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高于目前健康险业务年度保费规模
从2017年1月1日起,上海市试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自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当日即有上海客户投保太保寿险专属产品。
上海对这一政策已酝酿多年,而在上海之前,包括广东、辽宁大连、沈阳、云南省等地,已在2013年、2014年,启动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险的相关试点。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相关政策有较大吸引力在于,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历年结余已达4400亿元,与健康险年度业务规模不相上下,如果能够良好转化,将助推商业健康险规模增长。因此有分析认为,各家保险公司或进入医保个人账户的争抢阶段,此类业务有望形成“账户+服务”模式。
4400亿元结余
业内资深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相关政策出台,从制度层面上讲,可以让医保账户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且专款专用在参保人员的医疗健康需求上,而不是趴在账上,也不是通过购买指定药店的“柴米油盐”的方式变相自由使用,后两者不仅虚增社保缴费的费率,还因在税前列支而有逃避个税之嫌。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允许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健康险,实际上给商业健康险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一般以工资为基数,个人缴纳工资的2%,用人单位配资8%左右用于统筹基金。职工医保包含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其中个人账户资金包括个人缴费部分和一定比例的单位缴费,以及相应的利息。
长年累月,医保个人账户的结余资金规模已经达到数千亿元。
人社部2016年5月份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8114亿元(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546亿元),个人账户积累达4429亿元。
而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健康险业务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3841.80亿元,同比实现七成增长,预计2016年全年保费将突破4000亿元。2015年年末的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与目前的健康险年度保费规模相当。
“如果能够良好转化,我们认为对于健康险的增量贡献不容小觑。”长江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
研报同时认为,从客户获取来看,相关政策意义巨大。人社部公报显示,2015年年末,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89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362万人,参保退休人员7531万人。
实务中,长江证券研报分析,此类业务,对于此前没有购买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强吸引力。具体到险种,两类产品将有较大吸引力。一是标准化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可以提供基础医保之外的保障;二是两全类型的重疾保障产品,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比重在80%以上,参保人员对于重疾险的需求以及增值的需求更加迫切。
签出上海首单的太保寿险称,此次医保卡项目的专属产品共两种,一款是住院自费费用补偿医疗保险,在上海市医保定点公立医院普通部或质子重离子医院住院治疗期间所发生的合理且必要的自费医疗费用,按50%的比例进行赔付;另一款是改进型重大疾病保险,在扩展市场上现有产品保障病种范围的基础上,保费大幅低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
“医保账户+服务”模式
“从趋势来看,未来商业健康险将会牢牢绑定基础医保账户,商业健康险在这个阶段开始进入基础医保账户的争夺阶段。目前来看,大病医保业务和医保结算经办服务就是获得医保账户的最重要路径。”长江证券研报预计,保险公司获得医保账户的能力将至关重要,因此健康险将走向“账户争夺”阶段。
而对于保险公司对相关地区医保个人账户的“争夺”,上述资深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主动权不在保险公司手中。如果项目采用招标形式,各家保险公司将公平竞争;但医保试点并未规定一定通过招标形式,在地方提供过补充医保服务,或者与相关部门进行过合作的保险公司,可能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不过,根据上海保监局2016年12月29日发布的公告,上海市对开展相关业务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此前其对已报送的开展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业务报告进行了认真核对,有5家公司符合要求,为第一批获准经营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公司,包括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保监局称,此后,将按照“成熟一家、公布一家”的原则陆续发布获准经营业务的险企。
长江证券研报预计,个人医保账户对接健康险的政策落实后,健康险的发展模式则是“账户+服务”的模式。
太保方面表示,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后续将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参保人员提供及时、便捷的承保、理赔服务,同时,也引入太保集团旗下专业健康险子公司太保安联的资源,为参保人员提供多元化的医疗健康领域增值服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