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白沙黎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艺师吴桂英在下乡扶贫路上心脏病突发,因抢救无效去世。吴桂英走后,她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白沙各级干部和群众。在缅怀这名黎族女干部的同时,大家也接过了她手中的扶贫接力棒,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据记者了解,吴桂英生前随单位驻点帮扶白沙邦溪镇大米村,该村计划于2016年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其中吴桂英负责帮扶的大米村委会石皮村贫困户韦亚突已经69岁,脱贫难度较大。自去年10月以来,吴桂英随单位就近驻扎,负责填写扶贫手册、宣传扶贫政策,落实危房改造、医疗保障、教育补贴、产业扶贫等工作,并与贫困户建立了深厚感情。
吴桂英去世后,大米村村民也自发组织了缅怀活动,于1月6日第15期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播出前,为这位可敬的干部集体默哀。村“两委”干部及驻村第一书记也主动分担了吴桂英的工作,继续推进扶贫工作。
“吴桂英走了,但她的精神还在。”白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符进宏说,最好的缅怀,就是完成吴桂英留下的工作,实现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目标。而韦亚突一家已经在吴桂英的帮助下,通过加入养猪、养鹅等专业合作社,加之外出务工等方式,于2016年底实现了脱贫。全村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将在合作社分红后顺利脱贫。
据悉,白沙县委县政府已号召全县干部向吴桂英学习,继续深入一线开展扶贫工作。
-海南日报记者刘笑非特约记者王伟
吴桂英走了。2016年12月31日,这个51岁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黎族女干部,倒在了扶贫的路上,没能看到帮扶户的新家封顶。
她是个很普通的干部,普通到工作了几十年,都没有留下一张像样的照片;普通到工作了几十年,还住在略显破败的老房子里。
她是个很负责的干部,日常细致而繁杂的工作,她都能做得一丝不苟;为了贫困户期许的新生活,她可以放弃与两年未见的儿子多呆一会儿的机会。
这个普通的干部走了,却带不走人们对她的思念。
极度负责的扶贫干部
“检查组对你的帮扶成效很满意,努力总会得到肯定!”去年12月31日中午11时,当白沙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符进宏告诉吴桂英这个好消息时,他想不到这竟成了一句诀别。
坐在白沙邦溪镇大米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吴桂英紧绷了数月的神经终于得到了一丝放松,但紧接着的是一阵胸闷和心慌。
一旁的大米村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亮发现了端倪,拉起脸色蜡黄的吴桂英就往镇卫生院赶。但他们依然无法跑赢死神。
那天中午,69岁的大米村委会石皮村贫困户韦亚突正在卫生院就诊,他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鱼贯而入,唯独不见那个每天都来自己家里嘘寒问暖的吴桂英。
“为什么当时不告诉我,我还能见阿英最后一面!”面对告诉他噩耗的符进宏,韦亚突无法平复情绪。他不敢相信,那个像女儿一样的吴桂英,就这么走了。
“没有阿英,哪有新生活的希望?”韦亚突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家里的扶贫手册、医疗保障、教育补贴,都是当初吴桂英一个字一个字给他讲解、填写的。
就在吴桂英去世的前一天,韦亚突收到了她自掏腰包送来的棉被、大米、食用油和400元慰问金,激动的老人拉着吴桂英在家门口留下一张合影。
是吴桂英发自内心的关怀,让韦亚突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就算不识字,他也抢着在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里回答问题。
韦亚突家的新房马上就要封顶了,那是在台风“莎莉嘉”肆虐之后,连夜赶来的吴桂英主动帮他申请危房补贴后才开工的。“我们就要住上新房了,阿英你能看到吗?”韦亚突多想拉着吴桂英,在新房的门前再合一次影。
贫苦家庭的坚强女性
就连韦亚突老人自己都想不到,帮助他盖起新房的阿英,自己还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
白沙牙叉镇牙叉中路17-15号的一幢二层宿舍,是吴桂英的家。这栋修建于1980年代的房子,早已在风雨的侵蚀下显得有些破败。
楼梯的转角爬满了青苔,厨房残旧的瓦顶透着几束光,随意搭起的木板墙上,贴着满满一墙的奖状。
在吴桂英的大哥吴坚厚印象中,这个最小的妹妹一直是个能吃苦、有干劲的坚强女性。“父母走得都早,阿英高中毕业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吴坚厚说,从糖厂到农校,再到农技中心,即使工资不高,每逢过节她都会给家人带些礼物。
“三个多月来,她都没怎么休息,村民都把阿英当成了自家人。”大米村党支部书记羊志龙说,好几次他都劝吴桂英休息,但她总是说,村民的生计还没着落,她怎么忍心停下呢?
“妈妈有点累了。”在吴桂英和大儿子庄圣宏的最后一通电话里,语气虽有疲惫,但仍坚持着回到贫困户家里,站好2016年的最后一班岗。
吴桂英的小儿子庄圣达还记得,进入大学前妈妈的嘱咐:“家里条件虽然不好,但你要记住,学校里还有很多比我们更困难的人,你要去帮助他们。”
庄圣达也的确遵照着妈妈的要求,将原本可以申请的助学金名额让给同学,即便此时家中还欠着十几万元的外债。
没能完成的生活理想
在澄迈县老城镇大场村,吴桂英的丈夫庄康坐在老房子里,手里的烟一根接着一根;“我欠阿英太多了。”
1980年代,同在木棉糖厂工作的庄康与吴桂英结为夫妻,日子虽清苦却也有滋有味。1998年,庄康下岗,一家人的生活马上拮据起来。“但阿英总是说,凡事有她呢。”回忆起妻子的话语,庄康愈发内疚。
当庄康外出打工,吴桂英就在家拉扯着两个儿子长大,对此她从未抱怨。她唯一遗憾的,是不能常常陪在儿子身边。
在四川工作的大儿子庄圣宏,年底刚带着媳妇女儿回到海口,本想陪着母亲欢度新年,如今却愿望成空。
“我劝妈妈,两年没见了,多呆一会儿吧,但她说放心不下贫困户。”庄圣宏说,当吴桂英赶回海口与家人团聚时,已经是去年12月30日晚上11时。
匆匆与儿子儿媳见过一面,两年多来的寒暄还没说上几句,第二天一大早,吴桂英又坐上了最早一班回白沙的大巴车,即便此时应是她的假期。
“在她心里,帮助贫困户脱贫是最神圣的工作。”符进宏说,曾不止一次听吴桂英说起贫困户的生活,那语气,就像是在关心着家人的生活。
吴桂英就这么走了,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她留下的只有一个理想——她想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她想去帮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而这其中,她却惟独没有想过并不富裕的自己。
短评
斯人已逝留香如桂
-饶思锐
一腔热情来,两手空空去,惟留香如桂;全力谋致富,尽心帮脱贫,但愿魂长英。
吴桂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扶贫干部,但在扶贫工作中却巾帼不让须眉。她对扶贫工作的忘我投入,对贫困户的赤诚情怀,对使命担当的竭尽所能,都让我们无比动容,这种真情为民的扶贫实践值得我们由衷赞赏,更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效仿。
“妈妈有点累了”,坚强掩饰下的疲惫,她不曾对人言说,更无丝毫埋怨;两年未见的儿子回家,她却坚持不请假,“放心不下贫困户”,简单的话语却是内心的真情写照,即便放假在家,她也放不下手头的工作;“没有阿英,哪有新生活的希望?”贫困户的至高评价比一切赞美都更加动听,要得到这样的评价又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
斯人已去,干群同悲。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振奋精神,接过吴桂英手中的扶贫接力棒,完成她未竟的事业;我们更要学习她始终把工作、责任放在第一位,竭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真心、真情,学习她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并把她的伟大精神弘扬传承下去,把她的伟大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琼山精准扶贫讲实效:因地制宜 产业引导 整村推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