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治国先齐家”。“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这样强调家庭文明的重要性。
央广新闻带你走进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看看他们的好家风如何传递家的温暖,彰显文明的力量。
“恪守优良家风,印证和谐力量”,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干部陆书春内心深处的家庭档案里,储存着她的“三个家”传承孝顺、尊重、理解和关爱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处处可见优良家风的传递和影响,无不印证了爱与和谐的力量。
孝老爱亲 承扬家风
陆书春的娘家在东北,父母都是山东人,父亲仁厚,母亲贤惠善良,此外她还有两个哥哥。父母朴实本分,经常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至孝方是至善的道理。小时候,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在工作,普通工人收入本就不多,养活一家五口,拮据程度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父母每个月总在固定日子里,给远在山东的爷爷奶奶寄生活费。为了给爷爷奶奶挤出这点钱,家中总会有一段时日生活特别紧张,但父母从不抱怨,也不准孩子抱怨。他们总是说:“我们紧着点,小孩子后面日子长着呢,不能亏待了老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对老人好,也是对自己好。”就这样坚定而执着地,在每月的汇款单中寄托着对老人们的惦念,将“孝老爱亲”的观念传递给孩子们。
陆书春9岁时大嫂进门,母亲心疼大嫂年纪轻轻就没了爹妈,所以对大嫂比对亲闺女还好,还经常对陆书春说:“你没有姐,嫂子就是你姐。”记得大嫂坐月子时,捧着婆婆给她做的糖水鸡蛋眼泪吧嗒吧嗒掉,从此便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妈。
陆书春15岁时二嫂也进了门,嫂子们接过了父母“孝老爱亲”的“接力棒”。陆书春上大学时,父母已年迈多病,经常住院,当时陆书春的大哥二哥又正是干事业的时候,侄子侄女都还小,家中一切全靠两位嫂子支撑。从父亲第一次病倒卧床,直到两位老人相继离世,整整十五年时间,她们不仅把老人们服侍得妥妥帖帖,临终安详,还支持着自己的丈夫,让他们事业有成。陆书春每每想起这些,既感慨嫂子的不易,又发自内心地感恩。
现如今大哥大嫂已近七旬,今年大嫂突发重病,二哥一家和陆书春一家为此多方奔走,还把家里最好的房间腾出来供病人休养。经半年多的治疗大嫂的病情逐渐稳定,在此期间陆书春的丈夫女儿给予了极大地支持和理解。父辈“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优秀品质始终影响着家里的每个人,一家人直到现在依旧相亲相爱、团结和睦。
贤良淑德 教子有方
陆书春的第二个家——婆家。1991年陆书春结婚了,在婆家,身为长嫂的她带头孝顺公婆,承担家庭责任,为弟弟妹妹做出榜样。
2013年,陆书春的公公第二次做脑血管手术,又赶上婆婆患带状疱疹,弟媳住院,陆书春夫妇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出人出力、想方设法,最终顺利渡过难关。
在婆家,弟妹对陆书春这个大嫂也很敬重,公婆对她也特别关心,常过来包好饺子冻在冰箱里,留下一张纸条,叮嘱她要注意身体。每到这个时候,陆书春心底就会升腾起无限的幸福,情不自禁地感慨,“有妈的感觉真好”。
如今,下一代都已长大,她的女儿就读北大,侄子侄女分别就读中财和北航。娘家和婆家人也走的很近,无论大事小情都能慷慨互助,互送温暖。
亲仁善邻 兰质蕙心
第三个家——北京“娘”家,这是三十年前陆书春的房东的家。那是一个友善热情知书达礼的教师之家,陆书春亲切叫他们“大姑”、“姑夫”,他们两个女儿与陆书春也是情同姐妹,叫陆书春夫妇俩“春儿姐”、“青哥”。
三十年来,他们相处成了比亲人还亲的家人。陆书春孩子小时候,假期常吃住在大姑奶奶家。不论过年过节,还是平时,陆书春三口人总会象回娘家一样回去看望大姑和姑夫。现在他们年事已高,家里有事姐妹俩都会跟陆书春商量。
这就是陆书春的“三个家”,一个普通平凡、孝老爱亲、团结互助、和谐温馨的大家庭,同时也是中国千万家庭中充满正能量的“小家庭”。这个“家”真实地诠释了“孝顺”、“尊重”、“理解”、“关爱”的真谛,是家庭美德的时代典范;也让我们知道了好家庭是良好的成长沃土,好家风是优良的生态环境,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滋养。
大家都在看↓
相关链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