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题:美国政治遭遇“网络变量”
新华社记者杨定都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即将入主白宫,但与去年美国总统选举等有关的各类谣言仍在蔓延。1月11日,有网络谣言称推特公司将在48小时内关闭特朗普的推特账号,理由是这一账号发布仇恨和种族主义言论。而推特一直是特朗普发布言论、与选民互动的重要平台。
这则假消息一度在网上刷屏,不满特朗普的网民纷纷为推特公司“点赞”。尽管消息很快被辟谣,但这起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对美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回顾特朗普当选这一“黑天鹅”事件,或许应当重新审视黑客、水军、“邮件门”等网络元素在美国政治中扮演的角色。
网络政治分水岭
近年来,网络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但总体被视作政治的从属工具。然而,2016年大选中,社交媒体对美国政治生态影响之深,或使这次大选成为社交媒体影响美国政治生态的分水岭。
研究美国问题和网络政治的复旦大学学者汪晓风认为,不论是选前预测希拉里必胜,还是选后找理由论证反全球化浪潮、民粹主义等因素导致特朗普获胜的必然性,许多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沿用的都是前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逻辑和方法,“网络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被忽视或严重低估。
据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俄方“入侵并泄露了”民主党内部邮件,安排“水军”在社交媒体上散播不利希拉里的谣言。不过无论真相如何,希拉里在大选期间始终没能摆脱“邮件门”的阴影。
汪晓风认为,希拉里应对“邮件门”的被动方式,暴露了美国传统政治精英对网络时代的不适应,“他们试图控制信息、操控议题,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热点议题往往突然爆发,出人意料;掩盖信息更是变得不可能,也不必要”。
本次大选中,网络政治还在议题塑造、舆论引导、资金筹措、竞选组织等多个环节发挥了重要支撑平台和博弈工具的作用,对选情影响重大。
网络政治影响力的爆发,背后是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深度普及。在美国,仅推特就有1亿用户,社交媒体成为美国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特朗普凭借拥有上千万粉丝的推特平台,甚至开启了“推特治国”“推特外交”的先例。
传统政治受冲击
回顾这次大选,《纽约时报》认为,西方政治已进入所谓“后真相时代”,罪魁祸首是民粹主义运动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个人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围绕自己的观点或偏见决定如何消费媒体,而民粹主义领袖也乐于鼓励他们这样做。”
汪晓风认为,数字时代至少对西方政治的舆论环境、议题设置和官员选拔三个方面造成冲击。首先是传播失序,谣言四起。美国大选中,奥巴马不是美国人、民主党涉嫌贩卖儿童等荒诞不经的谣言肆意蔓延。这些纯属捏造的谎言,经过具有情感吸引力的叙事包装,通过网络平台不断放大传播效果,影响了很大一部分选民的选择。
其次,议题设置情绪化。希拉里从政数十年,算得上治国理政的行家里手,谈起各种经济政治问题头头是道,但却无法制造热点话题。相比之下,特朗普提出在美墨边境修墙这一简单粗暴的“雷人”提议,引发广泛争议和关注,更触及选民内心对移民问题和所谓“政治正确”的不满。可以说,网络政治的情绪化产物,一定程度上抢夺了“正统”政策议题的关注度。
三是传统精英的话语权被削弱。网络放大了选民对政府和政客的不满,反而令没有从政经验的局外人受到青睐。而传统政治精英尽管富有理性,但因不适应网络政治、把握不住网民的情绪,他们的诉求也因此被许多选民屏蔽。
数字时代的民意“暴走”,对国际政治、外交生态也带来深刻影响,这从特朗普漠视国际政治常识的言行,以及西方社会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都可看出端倪。
相关链接:
“特朗普现象”:美国政治精英的堕落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