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河从一片胡杨林前流过(2016年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连振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12日电(记者于嘉、任会斌)它曾经浩淼无垠,是祁连山冰川送给戈壁生灵的一份厚礼。诗人王维路过此地,曾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
它命运多舛!曾经干涸多年,只有中国地图上的那片淡蓝色,还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一个湖泊,叫居延海。
2003年以来,随着黑河分水工程的实施,干涸已久的东居延海湖盆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焕发出勃勃生机,堪称我国治沙和生态保护史上的奇迹。
命运多舛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居延海畔,阳光下,东居延海里一丛丛的芦苇,随微风摇曳起伏,结冰的湖面倒映着蓝天,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茫茫戈壁上。
“往年,东居延海的水面维持在40平方公里左右,2016年黑河上游雨水多,来水量大,最大时湖面约42.5平方公里,最大库容为8340万立方米。目前,湖里最深处约2.5米,平均深度约1米。”额济纳旗水务局局长齐金花介绍说。
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北部戈壁上的居延海,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也曾经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在这片干旱荒凉的土地上,它浩淼的湖水,撑起生命的希望。
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历过地球上亿万年沧桑巨变的湖泊,竟然在短短几十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齐金花感慨地说。
黑河古称“弱水”,弱水三千,何其浩淼!这条发源于祁连山深处冰川的大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地,最后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的戈壁,居延海由此而生。
据史料记载,匈奴人曾把居延海称为“天池”,并作为圣地加以祭祀供奉。汉代,这里称为“居延泽”,晋代又称为“西海”,至唐代才通称为“居延海”。
命运多舛,是居延海的真实写照。据地质学家考证,历史上的居延海,最大时面积曾达2600多平方公里。至秦汉时期,尚有720多平方公里,它滋养着额济纳绿洲,曾孕育出闻名中外的古居延文明。“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王维等诗人经停此处,留下了许多壮美诗篇。
然而,在自然变化以及沿线取水量增加导致黑河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居延海的水面逐渐缩小,逐步分化为相距大约30公里的东、西两片,即人们所称的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如今,人们看到的水面只是东居延海。
齐金花介绍说,上世纪初,德国、瑞士和中国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到额济纳一带考察,报告称当时的东居延海依然一望无际,鱼和鸟种类繁多,可见当时存留的湖水面积仍然很大。
1944年,农业专家董正钧考察东居延海,曾留下记述:“水色碧绿鲜明,水中富鱼族,大者及斤。鸟类亦多,千百成群,飞鸣戏水,堪称奇观。湖滨密生芦苇,粗如笔杆,高者及丈,能没驼上之人……”
然而,到了1958年,东、西居延海的水面已经分别减少为约35平方公里和267平方公里。随后,由于黑河流域的工农业和城镇用水量快速增长,据水利部门的统计数据,黑河下游的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11.6亿立方米减少到7.3亿立方米,其中进入额济纳绿洲的仅剩3亿立方米。
来水锐减,使两个湖泊的面积加速缩减,其中西居延海水面的萎缩速度尤其快,最终于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则于1992年干涸。天长日久,两个巨大的湖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源之一。行人至此,无不叹息。
蒙古族小伙青格勒,家就住在居延海畔的苏泊淖尔苏木,祖祖辈辈生活于此,见证了这个湖泊的命运变迁。“以前干时,湖底很平坦,到处是白花花的盐碱,有时候还能看见鱼和动物的骨头。地上都是缝,看着都觉得渴。”他领着记者,沿着湖边的木栈道边走边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