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搬迁村民的研山新村社区。司家营铁矿提供
“我的命运和司家营铁矿的命运连在一起,这座矿山的兴起改变了我的人生。”河北省唐山市滦县研山新村社区居民王东说。
2007年,伴随着一座沉睡千年的铁矿——司家营铁矿的兴起,王东所在的村庄连同周围村庄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司家营模式”成为司家营铁矿这座新型铁矿的发展理念,创造了一种新农村和新矿山携手共建的发展模式。
沉睡的矿山与落后的农村
司家营铁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城南10公里,是冀东矿脉的一部分,矿石资源总储量为23.48亿吨,其中氧化矿3.227亿吨,磁铁矿20.253亿吨,为中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目前储量居亚洲第二。
在司家营铁矿矿区生活着多个村庄的村民,他们生活在沉睡的铁矿之上,传承着祖辈古老的生活方式,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用秸秆烧火取暖,在低矮潮湿的房舍里居住。
29岁的王东就是这些居民的一个缩影。十年前,王东全家都住在滦县响堂镇的一个名叫前常峪的小山村中。
“原来我们家住的房子,房龄接近100年,我父亲从出生就住在那里。”王东说,以前靠务农赚不了多少钱,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一回肉。
在王东16岁那年,由于贫困,他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他在当地的一家制砖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的工资仅有500元,还时常拖欠。
在王东的心里,一直有着致富的想法,他也想改变贫困的命运。但是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的想法一直难以实现。
2004年,司家营铁矿开始开发建设,开启了王东和铁矿周边村民们的城镇化梦想。
企地共建新农村
从2006年开始,王东和铁矿周边6个半村的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建成的研山新村社区。
走进研山新村社区,一排排新式的居民楼鳞次栉比。小区内有学校、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商店,居民楼旁的停车坪里停满了家用汽车,让人根本想不到这里是农村。
2006年,王东分到了两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他用发放的补助款买了人生中第一部汽车。不仅如此,这个原来难娶媳妇的农村穷小子也收获了爱情,并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
让王东更难以想到的是,由于每个搬迁户都能在司家营铁矿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他成为了司家营铁矿的第一批职工。经过培训,王东负责驾驶国内最先进的电动铲车,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收入5000多元。
“从小到大都没见过那么多钱,攥在手里感觉特别踏实。”王东说,回想原来工作的小砖窑,不仅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还很危险。现在成了国企员工,不仅收入大幅度提高,退休以后的生活也不担心了。
贾茜今年29岁,是响堂镇田峪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她曾是“北漂”一族,本想逃离农村去北京寻梦的她最终又回到了家乡,全家搬进了研山新村社区。目前,她也在司家营铁矿工作,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用她的话来形容就是“从村里人变成了城里人”。
很多司家营铁矿周边村民来到铁矿工作,他们经过培训成为业务骨干。张帆 摄
打造“司家营模式”
据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司家营铁矿北区分公司副总经理葛海源介绍,在司家营铁矿建设之前,公司便和村民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准备建设一种新的矿山发展模式。
葛海源表示,考虑到村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日后工作的方便,司家营铁矿经过与当地政府协商,经多方考察论证,征求群众意见,决定在距离村民原居住地2公里左右、距离滦县县城1.5公里选址兴建安置村民的新型社区——研山新村。
为了解决村民以后的生活问题,同时也解决矿山的用工问题,司家营铁矿吸纳大量村民到铁矿工作,不仅使每户村民有了固定的经济支撑与保障,也使得他们成为司家营铁矿的建设者和家乡巨变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葛海源表示,目前,研山新村社区55岁以上的失地老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时每月还额外给这些失地老人每人补贴150元人民币。年龄在18周岁到35周岁的村民也陆续来到司家营铁矿工作。年龄在35周岁至55周岁的中年人,司家营铁矿则每年为他们提供创业资金。
10年过去了,司家营铁矿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座铁矿将矿山和农村融合在一起。村民们的家人和子女大多已经成了矿山的生产经营骨干、技术能手,有的甚至进入了管理层。
不满30岁的王东已是矿山铲装队的骨干,对此,王东感慨不已,“我的身份既是农民又是矿工,脚下这座矿山就是我的家乡。”(完)
相关链接:
缅甸北部矿区塌陷百人被埋 生还希望渺茫
兰州窑街矿区发生煤矿安全事故造成1死1人失联
黑龙江七台河铁东煤矿一矿区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中国首获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