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 赵洪南
“四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这是《盛京诗咏》中对清代盛京灯会的描述。然而时过境迁,在充斥着霓虹灯光的城市里,人们对传统的盒子灯、走马灯的喜爱也在渐渐消退,但似乎在春节时点上一盏红灯挂于门前,或是举家外出赏灯,这样的节日才更显喜气与热闹。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下属的新民市卢屯乡东营子村的雪打灯工艺厂,五、六个制灯师傅正在厂房内忙着给花灯的骨架造型。东北的四九天,正是最冷的时候,尽管厂房内生着两个火炉,但说话时依旧能看见白色的哈气,几个小时过后,在师傅们的巧手下,一盏活灵活现的金鸡花灯骨架初见雏形。
从事这行已经有10多年的制灯师傅赵义告诉记者,每年的春节前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从十月份开始,工厂就会陆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花灯订单,越是临近春节就越忙,灯做好后,他们还要到全国各地去安装。赵义说,“春节是别人回家的时候,可我们每年都要往外跑。”
赵义的制灯厂,做的是传统的北派花灯,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对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要求高,由于全部是手工制作,一盏中型的花灯最快也要一周才能做好。
赵义说,沈阳花灯造型大气,本土色彩浓厚,在保持汉族花灯特点的同时融入了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风俗特点,包括几百个样式,制作工艺流程有16个环节。
辽宁省花灯文化研究会会长、沈阳北派花灯传承人陈畅说,早在清代以前沈阳就有了制灯、放灯之习俗。清朝初期,顺治皇帝入关定都北京,作为陪都的沈阳与北京共同举办灯会。到了清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当年的四平街(今中街旧名)成为盛京最兴旺发达的商业街,每年的元宵节都在这条街上举办灯市,观灯者人山人海。
陈畅说,“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由后金到民国的老沈阳灯会是何等的辉煌,清代几位诗人的老沈阳灯会观后抒怀更让人心驰神往。
今年62岁的陈畅,幼时常听外公讲起张大帅元宵节逛灯会的往事。当时,沈阳大型元宵灯会已很少见,但每逢正月十五,人们都会自制花灯挂在大门前,手艺好的家长还会制作小型手提花灯,也就是走马灯,让孩子们拎着到路边玩耍。
陈畅说,在那个没有夜间照明设施的年代,靠蜡烛发光的彩色花灯,无疑是小朋友手里最时尚的玩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花灯正在渐渐被人们遗忘,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被人们想起,加上传统花灯制作技艺都是细活、碎活,年轻人不愿意学,会做花灯的手艺人也在逐年减少。
赵义坦言,他的制灯厂今年接到的花灯订单比往年要少,但只要还有人愿意看灯,他就会一直做下去,将自己的手艺传下去,让北派花灯在更多的地方点亮,为节日里的人们多添些色彩。
相关链接:
乌鲁木齐千万盏花灯助力冬季旅游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