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加坡1月23日电 通讯:新加坡餐桌上的“全球化”
新华社记者包雪琳
即便还没到就餐时间,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的史密斯街78号门前已排起长龙。走近一看,店面外墙上红色的“美食圣经”《新加坡米其林指南》进入眼帘,原来这里售卖的是法国米其林集团评定的一星美食——了凡香港油鸡饭面,这也是全球首次被收入米其林指南的两家小摊贩美食之一。
由陈翰铭经营的香港油鸡饭面原本开在牛车水熟食中心二楼的一个档口,2016年7月上榜米其林后引发公众排队热潮,售卖的油鸡饭面供不应求。同年11月中旬,陈翰铭在原摊位附近的美食街史密斯街增开了一家快捷餐馆,食客络绎不绝。
除本地人乐于排队品尝油鸡外,新店面排队的长龙中大约一半是外国人,不乏从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远道而来的游客。等待多时终于进入店内点餐的食客甚至兴奋地通过手机在社交媒体直播,有的人还支起三脚架,记录下美食上桌的瞬间,然后才开始享受美味。一对来自乌克兰的夫妇告诉记者,他们很喜欢中餐,花些时间排队是值得的,食物味道很棒。
忙碌后的片刻休息间,陈翰铭接受了记者采访。“以前每天只是忙忙碌碌,没有想太多。现在除了把油鸡饭面做好、保证品质,也考虑扩大市场,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品尝到大中华的美食。”陈翰铭说。
在新加坡本地制作的传统美食开始“走出去”时,新加坡人也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尽管国土面积狭小,基本上没有农业,但新加坡却是美食家们不容错过的“美食天堂”。
如果一家人到新加坡的美食广场吃饭,可选择的菜系非常丰富。既有本地传统的鱼圆面、炒粿条、海南鸡饭、马来饭,也会有西餐、泰餐、日本料理、韩国料理等;如果是在家吃饭,主妇们在组屋区的巴刹(市场)、超市也可买到产自其他国家的新鲜食材,在家也能烹饪各国美味。
新加坡隆道智库研究员李气虹说,“国际化”的美食广场,正是新加坡打造国际都会的体现。近20年来,新加坡人餐桌上的美食逐渐变得丰富、多元,一些过去原本高价的食物,如今的价格也日趋平民化了。
李气虹回忆道,1998年时,来自北京的太太想吃饺子,但在新加坡很难找到。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在一家店花3新元(1新元约合0.7美元)才能买到6只饺子。随着近些年大批中国新移民的到来,中国各地的美食也被带到新加坡。现在的牛车水,川菜、湘菜、东北菜,一应俱全、非常方便。
享受便利的同时,李气虹也注意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对普通新加坡家庭而言,父母和孩子外出就餐,在食物选择方面会有分歧——父母这一代人偏爱传统美食,孩子则希望吃西餐。
此外,如今的年轻人愈加不愿接受父母一辈的传统手艺,小摊贩美食要传承下去面临困境。他感叹道:“20年后,也许本地旧移民对传统美食流失的失落感会更强烈。”
虽然感到些许无奈,但这并不影响李气虹对“全球化”给新加坡带来积极影响的判断。他坚定地认为,新加坡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海岛资源有限的基本属性决定新加坡必须开放、顺应“全球化”的浪潮。只有保持开放状态、不断吸引外来优秀人才,新加坡才能继续向前发展,“去拥抱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是必然的。”
相关链接:
野生江獭小宝宝亮相新加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