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培训机构门前总是停满了等孩子下课的私家车。李铭坤 摄
寒假里,校外专做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孩童的培训机构,如同打了“鸡血”,火爆的办班规模让人纳闷:不参加的孩子又会怎样?同时,时有传出的培训机构或卷款关门或资质存疑等负面新闻,更令人感叹:孩子的校外补课难道真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症?问题又出在哪里呢?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又在何方?
探访:报名还须靠秒杀
昨天,记者走进位于沪闵路上的南方商务大厦,第一感觉就是,再淡定的家长都很难不被这里浓浓的“鸡血”味感染。楼层指示图显示,在这幢13层的商务楼里,各类中小学生培训机构足足有21家:早教、英语、思维训练、数理化培训、全科一对一、作文、书画、音乐、围棋……除了运动类项目,几乎市面上家长想得到的培训项目,在这儿可以“一站式”购齐。各培训机构少则一个教室,多的则分布在6层楼面。
在各个补习机构咨询了一圈,记者发现,除了7天春节长假,所有培训机构基本天天照常开班,而热门的春季班级,早已秒杀一空。
“孩子的学习能力50%奠定在5岁之前,80%奠定在8岁之前,而12岁之后与学习能力相关的神经网络发育会开始逐渐减弱甚至停止!因此,童年只有一次,教育就是跟时间赛跑!”这是5楼一家早教机构在其宣传单页上打出的广告。面对记者的咨询,前台姑娘笑了,“你孩子2岁啊,已经有点迟了,我们这里最小的宝宝6个月就来了!”
图说:父母正带着孩子赶往培训机构。李铭坤 摄
6楼,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下课时间,家长们的小板凳挤满了走廊。1岁多的小妹妹跳着舞,等着姐姐下课;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妈妈命令下,吭哧吭哧拖起重重的书包,冲出电梯往教室里赶;一名戴着眼镜的四年级女孩刚结束“四口”的课程,和爸爸走出教室。“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报班的了,好几年了吧,现在水平在小学里算还可以了!”女孩爸爸告诉记者。“小升初看什么,当然就是看谁的证书多了!无论是新概念、SBS、3E,学什么不重要,目的就是要考出证书来!”咨询人员一边向记者普及着“补课常识”,一边同情地说,“你们到现在什么班都没报,啊,确实够散养的……”
虽然并非闹市,但离南方商务大楼不远的古美路上,由于教育机构林立,平时从周五下午放学开始到整个双休日,就进入了消费“旺季”。“你礼拜五下午四点以后来停车就麻烦了,小孩子补课来了。”路面停车管理员告诉记者。而在假期,由于课程集中在白天,这里要热闹一整天。在其中一家机构,从寒假第一天开始,很多孩子选择了在这儿参加一周的“集训”,和很多家长一样,四年级男生小吉的妈妈陪他坐进了寒假精品班,一起研究几何拓展题。记者看到,根据四边形内角和边长计算面积,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等内容俨然是初中数学的内容。冬日午后,教室里暖暖的空气让小吉有些昏昏欲睡。小吉妈妈说,本来,她是坚定的“不补课主义”者,但是,眼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抢跑,课内的内容在校外统统都提前学过,甚至学得更难,她也坐不住了,从孩子三年级开始也加入了奥数的大军。
潜规:补课其实不补差
“虽然市教委一直鼓励教师要做好补缺补差工作,学校也的确在尽心尽力做好学生学业的帮扶工作,但仍没能抵挡住校外补习机构的火爆。”松江区九亭四小校长张园勤说,原因一是家长的过度竞争意识,包括纠结于上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同类学校之间还要纠结要不要择校,大家都想让孩子通过更多的课外辅导获得“更佳”的学业成绩;二是社会上对教育本质的曲解还很深,认为只有考出好的分数,才能让孩子的未来更成功。“我调查过校外艺术类培训机构和单纯提分的补习机构,后者的盈利远远高出前者。如果中考、高考还是以分数定成败,那么每个孩子及父母都不得不将拉差补缺越演越烈。”她说。
罗阳中学校长王立英说,有一个“潜规则”许多人或许还没看清楚,那就是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培训机构一般只收“优生”,有的还要考一考才能进得去。其实,基础差的学生去了也补不上去,这个他们其实心里是十分明白的;这些孩子需要遇到真正用心的老师才补得上去,需要老师有足够的韧劲,还需要哄着他们。有些机构也搞“一对一”,但也仅是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应付学校的老师,实际上无法真正提升学业质量。
“家长们需要思考的是,除了刷题能力,孩子们还需要哪些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发展。”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陈沪铭坦言,如今,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是出于“别人都学这个,我不学就会落后”的担忧,但事实上,家长更应该关注究竟学什么、怎么学,才能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陈沪铭说,如果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人在青少年时期需要的是一个“能力银行”,而不是一本本教辅书或一张满满当当的补习班课表。“有些能力或许短时期看不出,但是潜移默化存储在那,到有需要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引导:学习不能仅刷题
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小学生的课余培训也并非只有去培训机构一条路。例如,位于中山西路的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是属于比较“高端”的,一般只对“尖子生”展开培训,在这里常年活动着“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创客教育联盟单位”数千名小科学迷的身影,还吸引着摄影、机器人等市级青少年社团组织成员的参与。而各区的少年宫、少科站也纷纷承担着中小学生的业余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并且在平日里还要把各种兴趣活动送到基层学校。如宝山区少科站,平均一个教师带三个班,总班额数要超过100个,每周都会有千余名学生前去参加各种科技项目的培训。
图说:家长在舞蹈室外观察孩子。李铭坤 摄
除了为各校送教上门,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还根据学校需求排出课表,每周邀请各校来到中心上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双休日和节假日,公益性的“教你玩”俱乐部教孩子的则是足球、篮球、滑板、魔方、武术、叠杯、扯铃等兴趣爱好。有一名小学5年级学生的家长在带孩子参加了6年足球训练后,颇有感触地对陈沪铭说,参加足球训练后,孩子要比平时“多说100句话”,因为孩子在家不是看书做作业,就是对着电脑,而在足球训练时,他需要和队友、教练沟通,这种团队拼搏的体验,是别处很难获得的。如今,不少科技活动要求学生组队参赛,且教师不得进入比赛场地,有时,孩子们还需要临时和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陌生队伍组成临时合作伙伴,如何介绍自己的技战术,如何让评委听懂自己的创意,这些,都不是刷题能刷出来的。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陈沪铭也希望,学校评判孩子,不能仅仅以分数为标准,“一个考了100分的孩子和一个考了90分的孩子,如果后者花了大量时间精力钻研自己的兴趣,又怎么能说他的能力就不强呢?”作为一名父亲,陈沪铭同样深有体会。除了出于兴趣报名参加了中级口译培训,女儿从小到大没有补过一门课,始终成绩优异。就读向明中学时,对生物领域产生了兴趣,参加了科创活动和竞赛,并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录取,继续对生物化学领域的探索。陈沪铭认为,比起刷题,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好习惯一旦形成了,其效应会延伸到各个领域。
记者手记:仅靠学校减负够吗?
先看家长。家住闵行区的林女士的孩子上小学,这个寒假几乎都会在机构里度过。她说:“7个半天,1700元,每天从上午8时30分上到11时30分。我们还是这家机构的老学员哦,否则根本不可能报上名。”其实,类似林女士这样为孩子寒假补习而焦灼甚至“疯狂”的家长有许多。
再看机构。虽然市教委三令五申在职教师不得在各类补习机构兼职,但“名校兼职教师”俨然成了最鲜亮的广告。“努力奋战一整年,一鸣惊人新一年”,这是某“语数外辅导专家”为其“寒假+春季班”打出的口号,师资水平一栏明晃晃写着:“全部为一线兼职教师”。在与其相邻的某作文班报名处,工作人员直言,“我们有全职教师,也有学校里的兼职老师。”至于什么学校,则无可奉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有机构推出了长短线结合的课程,例如12月的“期末冲刺班”就报名火爆,宣传单页上,“上海资深教研员精心编写教材”的字样颇有诱惑力。事实上,在不少学校,期末考试正是由各区教研员把关。
综观培训机构,听到最大的感慨就一个字:“累”。不仅孩子累,家长累,其实机构也吆喝得挺“累”,还要时不时提防被举报、被查处。
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相当舍得花钱。只是,这个钱是否花得值得,是否花得明明白白;上培训机构是真的出于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还只是为了应试或纯粹就是跟风?恐怕深一层考虑的还不多。而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眼看着自己教的学生不得不放弃业余休闲,大批大批、大段时间大段时间地涌向校外补习班,仅有减负、减负、减负这么颇有些“老套”的招数,够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