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足协宣布“减援增新”新规,中超联赛每队上场外援减为累计三人次,中超、中甲每队18人大名单中至少列入两名23岁以下本土球员,其中一人应为首发。从中可以明确读出足协的出发点:理顺联赛转会市场秩序,对天价引援加以限制;营造本土球员生存空间,对年轻球员进行保护。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改革新规,一石激起千层浪,折射出中国足球在“金元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在球场与市场取得平衡,如何让背离市场价值的行为与足球发展重新弥合?
近年来,中国足球一直都受到“烧钱能烧多久”的质疑。据报道,2016赛季俱乐部总收入约72.3亿元,总支出则高达82.9亿元,缺口有10.6亿元。而转会市场上的疯狂仍在延续:2016赛季中超在外援、外教方面的投入超过34亿元。2017年冬季转会期,中超仍在以天价迎来特维斯、奥斯卡等外籍球星,本土球员的转会费也逼近亿元。连续几年的“挥金如土”,让外媒以“疯了”表达对中超的震惊:以超出市场价格数倍的价格引进球员,而这个联赛却竞技水准较低,也缺少职业的经营方略。
当“烧钱”“溢价”成为联赛转会市场的代名词,人们不禁会问,中国足球会好吗?
相比中国男足在世界杯亚预赛中跌跌撞撞、各级国字号球队在国际乃至洲际赛事中节节败退,在日前结束的中国杯足球赛上,以边缘国脚和年轻球员为主的“中国二队”却让人眼前一亮。
对比这支“中国二队”和联赛球队,一个感受很明显:一方面,外援在俱乐部把持了从中后卫到中锋的“中轴线”,让不少关键位置的本土球员缺少亮相机会;另一方面,高准翼、王靖斌等“95后”的表现说明,中国足球不缺潜力,缺的是新星锻炼成长的空间。
球队整体水平跟不上大牌外援,让本土球员习惯了“抬钢琴”而无法自主“演奏”;俱乐部“军备竞赛”消耗了太多资源,立足长远的青训、基础建设无以为继。事实证明,背离足球规律的重金堆砌,让“亚洲一流”“百年俱乐部”等目标多年空悬。积弊沉疴,亟待改革。
当然,改革总会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从建立制度到发挥作用,也需要时间。其实,足代会释放的积极信号不少。闭幕当日,中国足协就围绕外援新规的质疑作出“去年底已有吹风”的正面回应,并明确了职业联盟3月必须成立的硬指标。
中国足协“动真格”的改革勇气、俱乐部“带伤鼓掌”的顾全大局,让人看到希望;针对中超非理性投资加剧、财务入不敷出、青训体系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顽疾,官方开出了包括18条改革主要措施的处方,也让人期待相关的细则能尽快完善、落实,与新规形成组合拳,打消“对年轻球员揠苗助长”的质疑、缓解俱乐部因外援调整出现的问题。
中国足协苦心孤诣,民间却还有不同声音,凸显了磋商机制的重要性。多元的声音,再次提醒人们,足球改革是一个复杂命题,最需要的是实现市场规律与足球规律的同频共振、球场与市场的比翼双飞。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