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所书院,在我国高校中显得与众不同:来自全世界31个国家的110名学生,是从全球3000多名候选人中精选出来的,申请成功比例比美国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和法学院还要低;授课教师个个来头不小,有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还有一个令人咋舌的由多个国家的前首相、前总统等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更特殊的是,这所书院受到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从筹备之初到正式开学,曾两次收到中美最高领导人发来的贺信。
这就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自2016年9月开学以来,已运行四月有余。记者深入探访,想看看这所如此特殊的书院,究竟如何培养人才。
在这里,首批选拔110名学生,总投入3亿美元
苏世民书院位于清华校园东北角,青砖、灰瓦、红窗,结合了中国庭院式和美国私立大学寄宿学院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别具一格。从书院整体的建筑样式就能看出,书院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
走进书院,仿佛置身于小小联合国,随处可见的各国国旗、不同肤色和不同国籍的学生。他们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提升领导力,再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成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首批学生之前,美国女学生雷邦吟(Bonnie Lei)在巴西做过社会实践,在南非做过青年志愿者。回顾过往求学生涯,在北京的这4个多月经历,让她感受最深:“我的本科方向就是亚洲与中东研究。今天,对我来说,中国不再是一门选修课,而是一门必修课。读懂中国对于读懂世界至关重要。”
将时钟拨回到3年前。那时的清华大学意识到,在学校发展的新一个百年中,不仅要培养适应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也要培养世界需要的人才。“作为清华大学新百年战略的重要项目,我们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领导者。”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世界知名企业家、黑石集团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苏世民成为这一创意的重要推动者和支持者,书院在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预计总投入3亿美元,其中苏世民个人捐款1亿美元,剩余款项由苏世民与清华大学一同筹集。苏世民表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西方来说,这意味着要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环境。双方建立互相尊重的互赢关系至关重要。”
筹款、选址、招募师资和学生,在全球展开。首批110名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成为幸运者。
他们中,有在拉丁美洲创办了30岁以下创业成功最大项目的未来商业人才,有欧洲议会最年轻的议员候选人,也有来自美国西点军校的佼佼者,还有曾设计出光伏监控软件的科技达人。
“将最适合的人才精选出来,让他们在中国、在清华成长为未来的领袖人才,共同致力于推动一个更加繁荣和稳定的世界。”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说。
在这里,核心课程都由中外教授共同授课
书院授予的学位是全球领导力专业的管理学硕士,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研究。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介绍,除了书院开设的课程以外,学生们也可以跨院系选修课程。只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和成绩要求,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
每位学生的课程都由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包括中外领导力概论,中国文化、历史及价值观,中国与世界重大经济议题分析,中国与世界重大国际关系议题分析,比较公共治理等。专业课程则分为三类: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研究,学生可任选其一。
课程安排折射出的是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方向。在邱勇看来:“当今世界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有两个重要特征,即全球性和复杂性。未来的领导者应该有三方面的能力素质:一是应该具备全球视野,正视或重视差异性的存在。二是要培养自觉的创新意识,要敢于质疑。三是要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
为了让学生着重提升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苏世民书院的每一门核心课程都由中外教授共同授课,力求让学生从多元视角了解作为未来领导者所必须知晓的关键问题和分析方法,全部用英语授课。开展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课上的案例讨论与课后的小组研讨、讲座交流是重要学习方式。来自中国香港的学生姜必楷说:“形式上,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使我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内容上,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课下与不同背景同学的交流与讨论,让我们思想不断碰撞,很有收获。”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程之外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书院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不久前,书院刚刚为学生们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们赴西安、宝鸡、苏州,深入政府、国企、农村、学校等单位实地调研。“在社会实践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三个核心理念:理解、尊重、合作。”潘庆中言道,“只有当你深入观察中国、理解中国,才能互相尊重、合作共赢。”
在这里,学生富于创新精神,善于质疑
尽管书院致力于培养“未来世界的领导者”,但采访中,无论是书院的负责人还是学生均坦言:领导者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重要的是,要在一年的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涵养其今后传播中国、对话世界的能力。
书院招生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人才网络,在几十年之后,从书院走出去的毕业生,能够在全球商业、政治、学术等多方面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到时候,凭借他们彼此之间和对中国的了解,可以成为各自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桥梁,也可以携手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努力。”来自秘鲁的陈鲁君(Luis Filipe Checa)说,学习过程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的好机会,中国和拉丁美洲虽然距离很远,但双方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挑战,希望双方在未来可以互通有无,共同应对挑战,使得中国、拉美及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来到了清华,如何给他们提供最好、最适合的教学,对中国的大学来说也是挑战。”潘庆中坦言,“好奇,富有创新精神,喜欢提问和质疑,不循规蹈矩,喜欢探究式学习和团队协作是这些学生身上共同的特质,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团队与之匹配。”
当然,苏世民书院的意义,不仅在人才培养,还提升了中国高校在世界的影响力。“招生之初,我们去世界各国宣讲,那时候,提及苏世民书院,提及清华大学,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但最近一段时间,再提及书院和学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表现出友好和亲近。能吸引到世界一流学生到书院学习,这是清华国际影响力扩大的有力证明。”潘庆中表示。(本报记者赵婀娜 赵婷玉参与采访)
相关链接:
韩国书院和西南海岸滩涂将于2018年申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