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满族老人剪起了窗花,布依族妇女酿上了米酒,白族小伙开始上山搜集松针,意味着年又到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汉族的春节如今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泼水节、“卡雀哇”……各民族也有自己的年。除了汉族春节,各少数民族自己的“年节”又有什么习俗?
文化内涵传承中丰富
春节早已不只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过春节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过法。“56个民族现在几乎都在过春节,但不少又都融进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认为,春节蕴含的慎终追远等文化内涵应该不断传承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该与时俱进,过“环境友好型春节”。
布依族:“玉米、高粱、大米,都可以酿米酒;豆腐乳、熏肉、灌香肠,都是年的味道。”布依族姑娘覃青青的年,和美食相伴。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覃青青就和妈妈开始忙碌,只为一家人能在除夕夜吃到自己亲手做的美食。
当新年钟声敲响,“抢龙水”成为村民的盛典。家家户户派出的代表守候在村中水井旁,只为能最快抢到第一桶井水,“抢来好运”。
“每年大年初十我都是被耍麒麟的音乐声吵醒的。”覃青青告诉记者,自己家乡的布依族过年期间庆祝活动特别多,耍麒麟队伍会一直沿着村里的主路表演,小朋友们还会丢糠包、荡秋千。“年味特别足!”
蒙古族:除夕吃“手把肉”,象征着合家团圆。
彝族:在祖灵下铺撒松针,表达祝福和企盼。
朝鲜族: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唱歌,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民族特色原生态保存
不少少数民族除了过汉族春节,还有自己的新年。
独龙族:“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年节。”云南大学教授郭建斌告诉记者,独龙族的年节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举行。
“剽牛祭天”是独龙族庆祝卡雀哇的主要方式。郭建斌介绍,被选中的牛披上毛毯和五彩珠,在祭祀神明之后,两个猎手持长矛跳舞进场,将手中竹矛猛刺入牛的腋下,人们则手牵手地向牛挥刀舞弓大吼大叫,直到牛倒下。“通过这样的仪式,独龙族人民祈祷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天公神灵的保佑,使幸福降临人间。”
傣族:傣历新年泼水节更为公众熟知。“每年泼水节都会放假,全州上上下下都喜气洋洋的,气氛甚至比过年还浓厚。”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李融珏告诉记者。
藏族:在藏历十二月二十九,人们要驱鬼、制作“卡塞”,在家门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绘出“八瑞相”和“雍仲”等吉祥的图案。藏历新年第一天,首先要吃的就是被藏族同胞视为吉祥之物的人参果饭,随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切玛”、炖牛肉、喝酥油茶,合唱藏歌迎接新年。
节日欢聚共享一段记忆
“每年春节前夕,到了吃杀猪饭的时候,总是累并快乐着,累是因为杀猪确实是个体力活,快乐当然就是因为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儿段艳文告诉记者,杀猪饭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不管白族、汉族还是彝族,吃着同一锅肉,喝着自酿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每年腊月,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杀猪饭,因此也有许多‘杀猪客’要做。那段时间,体重肯定是要长的。”段艳文介绍,除了留下一部分腌制成腊肉、香肠,绝大多数肉会被做成各式各样的菜。
热情好客的白族人民,在烹饪方面极有天赋,“杀猪饭”就是最好的体现,除了酥肉、粉蒸肉、千张肉等原汁原味的正宗“土八碗”,还有水腌菜炒猪肉、猪血芋头汤等开胃小菜。
实际上,不仅是大理,“杀猪饭”几乎是整个云南农村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过年记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杀猪饭”早已不再是过年的专利,看看昆明城区满街的“宣威杀猪菜馆”,让人品尝美食之余,也可以感受到厚重的生活气息。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8日 06 版)
相关链接:
春节剩菜多 怎样放更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