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蔡馨逸
蒲阳村原本是陕西省渭南市一个不起眼的小村,2016年初建起村史馆,集中展示渭北农耕文化和生活器具,逐渐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党们来此寻访农耕记忆。摆在村史馆里的耧车、纺车、蒲篮、泥刀、全家福、家训等,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无声地讲述着这个普通乡村经历的变迁。
一有空闲,蒲阳村支部书记周文科就在这里当起义务讲解员。
“脚踏土块手摇耧,眼睛还得看稀稠……”1月20日,村史馆外的广场上,周文科一边念着农事顺口溜,一边向前来参观的群众演示用耧车播种。耧车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构成。播种时,将种子放在耧斗里,牛拉或手扶耧架走在地里,锋利的耧铲划开土地,种子顺着耧腿落到地里。这样的人工播种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千年。
“耧车在西汉就开始使用,并不断升级,耧铧从一腿到三腿,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后,机械实现大面积播种,耧车才用得少了。”周文科说。改革开放给蒲阳村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技术的提升,更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他说,包产到户让村民收入从改革开放前的一天一毛多增加到了一天五块八块,“这对村里人来说是件大事,大家铆足劲儿在地里干,解决了吃饭问题。”
“2000年前后,南方兴建了一批民营工厂,村里的青壮年去广东、广西打工,赚了钱,就要给家里翻修房子。”周文科说着,拿起了一个盖房子时修削砖瓦、填敷泥灰的泥刀,木质的刀柄已经开裂,“2005年,村里兴起现代农业,种起了大棚菜,村民不出远门一年也能赚1万多元,家里的房子越盖越好。”技术兴农的观念因此深深烙进了村民的心里,每逢技术专家来村里讲课,总被前来咨询的村民团团围住,村里的党员干部也当起了科技兴农带头人,义务给村民普及科技知识。
据目前蒲阳村全村185户,耕地面积1680亩,依靠种植大棚西瓜、葡萄、酥梨、苹果等经济作物,一亩地一年可以净赚6000到8000元。通过公益性岗位、产业技术指导、劳务帮扶等措施,2016年,蒲阳村的10户贫困户中有3户成功脱贫。
村民的腰包鼓了,文明素质也要跟着提升。跟随周文科走进垃圾兑换银行,只见柜台上摆着牙膏、香皂、笔记本等日用品。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在这里可以兑换成生活、学习用品,村民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少了,环保意识增强了。“提高素质是个长期工程,需要从每个人的身边小事开始培养。”周文科说。
与垃圾银行一同建立的还有功德银行,每个村民做的好事都以积分的形式存入以家庭为单位的户头,成为村里评选最美家庭、道德文明模范的参考。一旁贴着的储户信息,除了家庭成员信息,还有每家的家训。“勤俭之家积善之家”“乐观处事良方教子”“崇尚道德 尊老爱幼”……这些语言质朴的家训,透出村民对子孙后代的鞭策与希冀。
村史馆记录了蒲阳村的发展,也成为中国众多农村的缩影。
陕西省渭南市2016年初开始建立24个村史馆示范点,挖掘和保护农耕文化,让农村的变迁和一代代农民的辛勤劳作经历时间的洗涤,沉淀保留于此,成为后人的乡愁寄托。
相关链接:
陕西高速交警也时尚!集体跳舞拜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