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冰
华灯初上,车水马龙,椰城的一切都在井然有序中行进。然而,在阴暗的城市下水道,一个忙碌的身影为一座排污泵站的格栅间拧紧最后一颗螺丝,带着一身“恶臭”,回到地面,融进这座繁华喧嚣的城市。过去的8年多时间里,王经雨“钻地打洞”,把城市底下这个市民熟悉却又陌生的漆黑世界摸爬了个遍。
5日,记者来到海甸污水泵站,刚一打开泵站大门,一股浓浓的恶臭味令人作呕,很难想象真正进到排污管道里是什么感觉,而这样的环境,王经雨却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王经雨,海口市排水泵站管理所设备室主任,海口市优秀共产党员,自2008年进入市排水泵站管理所工作以来,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寒冬,全市20座排水泵站只要有一处出故障,总是少不了他的身影。
学无止境,拜螺丝钉“为师”
“主任,这个按键控制哪一个环节?”机修班一名刚来不久的员工向王经雨请教设备问题,他都会耐心讲解,手把手地教他。从8年前市排水泵站管理所机修班一名“菜鸟”,到现在只需要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机器的故障缘由,王经雨没少下功夫。
2008年,王经雨到市排水泵站管理所机修班工作,刚刚高中毕业的他跟着所里外聘的技术人员学习。“不要小看一颗小小的螺丝,拧螺丝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师父黎秋冠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被王经雨深深地记在了心里。维修无小事,在学习和实践之余,王经雨主动包揽大部分打杂的工作,他坚信哪怕是拧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能让自己进步。“很认真,随身带着本子和笔,随时都在做记录。”回忆起王经雨刚来的时候,市排水泵站管理所副所长胡晓飞仍然印象深刻。
2009年3月,海甸泵站进行设备大改造,新的设备试运行期间,设备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故障,王经雨不畏艰苦,顶着高温和蚊虫叮咬,全程参与复杂繁琐的分解水泵工作。在日常艰苦的工作中,王经雨不断认真钻研各种操作技能,完善自己。几年来,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王经雨取得了电工证、高压进网证、焊工证、特种设备操作证等上岗资格证书。现在,全市20座排水泵站的设备,王经雨了如指掌,一般的故障维修不在话下,一改泵站所昔日设备的大小故障必须外聘人员维修的被动局面。
在王经雨的家里,十多个厚厚的笔记本被完好收藏,每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所有与设备维修、养护有关的知识。这些都是王经雨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做的笔记,尽管有的因为时间太久而泛黄,但是王经雨仍然会经常拿出来温习。“直到现在都还是对我日常的工作起到帮助,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
尽管在不少人看来,王经雨早已学成出师,但虚心学习仍是他的一个标签。“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很好学,经常都能接到他的电话,新型的设备,新的技术,都会与我探讨。”黎秋冠对这个徒弟赞不绝口。
迎难而上,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2008年,初到所里的王经雨,渐渐发现这份工作与自己想象中的有些不太一样。“以为只需要在操作间维修设备,没想过下泵坑这回事。”回忆第一次下泵坑,王经雨印象深刻。当时,海甸泵站一扇污水闸门损坏,王经雨需要跟随技术人员一同下坑修理。
污水、淤泥、粪便、动物尸体发出的恶臭……刺鼻的恶臭味熏得眼泪直流,还没等进到坑里,王经雨就蹲到地上吐了起来。一番调整后,王经雨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泵坑里,一顶安全帽、一只单薄的口罩,没到胸部的污水,还有蛇、蟑螂、老鼠…恐惧、心酸,尽管恶劣的环境和极度惶恐的心理让王经雨十分不适应,但他仍然咬着牙坚持了两个多小时,修好了闸门。那一次之后,王经雨就病了一场,眼睛肿了好多天。
为了保障生产,所有泵站的每一次维修都需要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并承诺维修时间,但同时因为维修过程存在种种不可预知的因素,每一次下坑,对维修人员来说都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
海甸泵站平均每天需要处理污水50万吨。2010年,该泵站格栅间设备因为使用时间长,出现故障,需要更换零部件。接到指令后,王经雨第一时间下到了泵坑里。因为设备年事已久,市面上早已停产,需要对新的设备进行加工代替使用。在漆黑的环境里,王经雨伴着污水、垃圾和有毒化学气体等,连续工作了7个多小时,没有一句怨言。这一次,王经雨感染了肺炎,病状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这期间他还仍然坚持带病上班。
王经雨的家人和朋友曾多次劝说王经雨换工作,但他始终不为所动。“每完成一次抢修,都像是打了一场胜仗归来,虽然苦,但是让人有成就感。”辛勤的工作让王经雨快速成长,铸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也因为这样,他遇见了护士出身的爱人。“我们俩的工作都很锻炼人,她很理解我,也给予了我很多鼓励。”每每谈及这对“天作之合”,王经雨一脸幸福。
甘于奉献,平凡岗位散发芬芳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前,王经雨提前部署,对各泵站的设备进行检查和故障排查,保障了台风期间90%设备正常运作。为了应对突发状况,王经雨安排人员在全市各个泵站值守,他自己也在国兴泵站寸步不离坚守了三天。没有热水洗澡,没有换洗衣物,没有热腾腾的饭菜,泡面成了他的“最佳搭档”。
2015年春节前夕,海口高登街附近一处玻璃钢制的下水管道破裂,长达50米的管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逐一进行检查,找出大大小小的破损处。因为是玻璃钢管,在检查和修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少化工产品,加上管道直径狭小,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王经雨主动请缨,没有一丝犹豫便钻进了管道。经过六天高强度的维修,该条管道终于赶在大年二十九修补好,保障了春节期间的正常工作。
在所里,王经雨是“拼命三郎”,这是出了名的。日晒三竿的时候钻到泵坑里,一直干到披星戴月,类似情况早已成为了他的日常。“一定要修好了才安心,所以我经常在泵坑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大家都觉得跟我一组比较辛苦。”王经雨开玩笑说道。
记者看到王经雨的手,一双粗糙的手上,一排厚厚的茧子十分醒目,还有一些因为划伤、长泡等留下的痕迹。因为常年与各种细菌接触,直到现在,王经雨还是会经常扁桃体发炎、皮肤过敏等,双臂长满水泡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012年,王经雨的脚丫受细菌感染溃烂,多次去医院治疗也没有效果,一直持续了两年才渐渐恢复。
工作8年多来,王经雨半夜接到报障电话,连夜抢修设备的情况已无法数清,24小时不关手机待命已然成了他根治不了的“职业病”。2013年,王经雨荣获“海口市道德模范”称号。正如颁奖晚会上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辞一般:“有人说,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而他就是这颗良心的守护神。对于这个‘钻地打洞’的岗位,多数人避恐不及,而他对这个岗位的坚守,折射出职业道德的真正良心。在他的身上,我们分明体味到劳动者与世无争,甘于奉献的独特芳香。”尽管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但王经雨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在繁华的城市底下悄然盛放,散发不平凡的芬芳。
相关链接:
【网络媒体走转改】老人家 新党员:他们用行动递交申请书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