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日期间,朋友圈上流传的一纸“霸气证明”四处刷屏:一储户到银行兑换残缺人民币,竟被要求到公安机关开具“不是人为故意损坏”的证明,为此当地派出所为其出具“证明”,但内容却是直指银行的要求为“奇葩证明”,并奉劝银行端正态度,依法依规为储户办理业务。后经媒体报道,银行已正式公开道歉。
以“霸气证明”的有理有据正面反击 “奇葩证明”的匪夷所思,这其中释放的是简政放权的改革正能量。清理“奇葩证明”的效果如何,已成为舆论观察简政放权改革成色的一个风向标。公安部此前针对基层派出所头疼不已的18类“奇葩证明”,明确规定不予出具。此次民警的“理直气壮”表明,对滥用证明的抵制已经成为改革的共识。
对“奇葩证明”的一致声讨,并不意味着否定证明本身。其实,所谓“证明”就是将某一事实经由国家机关确认的过程,从而让自然事实上升为法律事实,获得法律上的效力。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各类证明的存在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不可或缺。
但凡事过犹不及,证明一旦被滥用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奇葩证明”的出现就是明证。立法的落后、信息共享系统的不完善、部分政府部门的滥权设置障碍等是产生“奇葩证明”的主要原因——而其之所以被社会广泛诟病,本质上在于其自身运作不善的同时,却将成本转嫁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头上。
以一些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为例,这种现象就再明显不过。一方面由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导致信息交流存在障碍,另一方面一些部门更将自己收集的政务信息视为“私产”,甚至当成权力的“抓手”,以至于原本政府一次采集后即可共享的信息,却要老百姓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来回折腾,不堪其扰。只有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才能少跑腿。破解这种体制机制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突破口正是在于加快信息的联网共享。
“奇葩证明”的产生,归根究底是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态度: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不端正,权力缺少监督约束,因此稍有麻烦就互相推诿,而一有“抓权”空间就设置重重障碍。
要消除“奇葩证明”,增强自我改革的动力,就需要各方监督倒逼的配合。而想让各部门动自己利益的“奶酪”,光靠自我增压并不现实。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中,必须要找到点燃改革动力的着力点。为此,一方面要靠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压力层层传导,国务院不久前就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另一方面,这两年类似“奇葩证明”的怪象屡屡得到媒体曝光,也为进一步压缩权力滥用的“任性”空间提供了巨大帮助。
说到底,一切关于简政放权的改革,都是在让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成为真正的“服务”,在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8日 19 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