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明正在赶制花灯。 黄雪玲 摄
正月十五即将来临,花灯逐渐紧俏起来。福州街巷里出自民间工匠之手的传统花灯,吸引了不少游客。
8日下午,记者来到福州市道山路,叩开了传统花灯制作人周永明的家门,倾听这位传统花灯守望者的花灯“情结”。
周永明从9岁开始学习做花灯,至今已从业44年。周永明介绍说,早期家里条件不好,一家三代人就以扎花灯为生,爷爷周朝喜是福州的花灯名家,周永明兄弟从小就跟着打下手。
“以前年纪小也不懂事,但就是在帮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慢慢积累了经验。”如今,周永明家族里已有8个堂兄弟承接了扎花灯的手艺,并逐渐形成了家族作坊。
在周永明眼中,花灯制作的每道工序都十分复杂,容不得一点马虎。他告诉记者,制作花灯要准备好竹篾、铁丝、专用的纸张、浆糊等材料。先用竹篾扎成灯架,把纸张裁出需要的图案后,再一点一点向框架上粘贴。
以常见的莲花灯为例,其制作工序就很讲究,做成一个需要花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其中,莲花瓣最难制作,上面的褶皱是家传的手艺,很难掌握。
为了能在元宵节期间把更好的花灯呈现给市民,周永明每年4、5月就要开始忙着准备做花灯的材料。最近这段时间更是他最忙的时候,“特别是春节期间,我们都没办法休息,手上的活太重,一直要忙着赶制花灯。”
花灯是福州现存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在周永明的记忆中,旧时南后街的灯市于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闭市。元宵节前,南后街上只要有做手工活的人家,都会抽空做些花灯。正月开始,家家户户都挂起了花灯,南后街就成了灯的海洋。
“福州送灯与其他地方不同,有特别的讲究。”周永明介绍说:“按照传统习俗,在福州,女儿出嫁第一年,娘家会送上‘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已生的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如还未生育,便送橘灯,寓意‘急’。生育后,则送‘状元骑马’灯或其他玩具灯,寓意孩子学业有成,健康成长。”
由于花灯经济效益已经不如以往,福州传统花灯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对于花灯技艺的传承复兴,周永明一直觉得遗憾。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学习传统花灯技艺,“传统花灯制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完)
相关链接:
南太湖花灯齐绽放 绚丽灯海迎游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