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产品的价值是不高的,但加工后就不同了,现在我们主要做以蛋粉、蛋液为原料的中高端产品”。吉林某蛋品加工厂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后,产品的种类愈发多了,产品销量也逐渐向好,“现在你们在高铁上的见到蛋花汤还有泡面里黄色的颗粒,都是我们的产品”。
除了产品创新,农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随着产业融合在不断进步。
光明网记者在吉林采访时发现,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的运作模式,完成了单纯加工向原料加工产销一条龙的转变。“中国农业有两大特点,一个过剩,一个不足,什么过剩?普通农产品过剩,什么不足呢?安全食品不足,把过剩的压下来,不足的提上来,作为我们企业就要坚持品质,靠创新来赢得市场。”杨涛告诉记者。
织金县桂果镇现代化高效农业产业园一角。(赖莉摄/光明图片)
产业集群规模需“因地制宜”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化固然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同于工业发展,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还值得商榷,美国多年的大农场生产方式已经证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进而影响到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更远低于美国的人均水平,所以在美国推行多年的大农场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科技还是经营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现代化的“步子”骤然迈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层“脱节”。
因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农业经营以及家庭农场的规模,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的要求之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指导方针。
在我国,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耕地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大规模农业发展受限,相对的,东北地区则拥有实践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土地条件以及配套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视情况不同因地制宜制定选择方向。
“制定更加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政策,尽量避免功利思想和短视行为,合理引导农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结构同化、特点同化、职能同化,进而培育和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集群品牌,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伍骏骞表示。
相关链接:
【新常态·光明论】外媒:中国经济释放稳增长信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