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16日电(种卿)近一周来,CPI等重要经济运行数据陆续发布,商务部、统计局、发改委等多部委也集中发声,回应中国经济和民生关切的热点话题。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15日表示,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盐改后,产生断供和抢购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食盐价格总体将是稳中有降。
通胀压力加大?
——春节因素推升1月CPI涨幅 后期将明显回落
“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由于自去年1月开始,CPI使用新一轮对比基期,2.5%的涨幅创下CPI近一年来的最高涨幅。
与此同时,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9%,涨幅继续扩大。CPI、PPI同时呈现较大幅度上涨,会否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在解读时表示,在1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2016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由于“春节错月”和上年同期基数较高,2月份翘尾影响将明显回落。
“春节因素对上月物价影响很大,重点监测的61种食品加权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9%,同比上涨3.7%。”赵辰昕分析称,受北方雾霾天气持续、节假日出游集中等因素影响,交通、住宿等费用明显上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此前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在政策层面的约束下,今年物价难以出现大幅上涨,通胀压力仍将处于可控范围。
高铁动车成为贵州人“大交通时代”出行的重要方式。 杨云 摄
速度与质量难兼顾?
——别只看数字 经济发展质量更“亮眼”
1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从6.6%调至6.7%,高于印度6.6%的经济增长率,中国重回全球经济增长率首位。
“很多人只关注这个数据,我更想强调,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赵辰昕看来,中国经济不仅有亮眼的增速,更有结构的优化、改革的突破、民生的改善。所以说,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赵辰昕从七个方面介绍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
此外,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一批国际产能合作和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叠加效应明显;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位记者在铁建重工的车间拍摄。 唐小晴 摄
吸引外资形势如何?
——总体状况良好 基本面没改变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跨国投资不振的大背景下,2016年我国吸收外资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2月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在回应热点问题时如是说。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吸引外资逆势增长2.3%,达139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也显示,我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之一。
综合分析当前外资流入流出的数据,赵辰昕认为,我国吸引外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同时,我国利用外资正处于优势转换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随着要素成本上升,一些制造业外资企业也需要转型升级。
针对吸引外资形势不太乐观的制造业,还需要哪些“妙招”来引资呢?
赵辰昕为此列举了四项具体措施:一是明确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等适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政策措施;二是进一步放开制造业;三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重点支持制造业项目;四是对于鼓励类外商投资工业项目优先供应土地,并继续实行土地价格优惠。
超市中在售的价位比较高的低钠盐。中新网 吴涛 摄
盐业改革会推高食盐价格?
——稳中有降 将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自2016年5月《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发布后,业内有关食盐价格上涨、供应不足的担忧一直存在。
“食盐价格总体将是稳中有降,长期也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赵辰昕的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一是,我国盐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按照每年开采井矿盐5000万吨来计算,可以持续使用26000年;二是,制盐产能相对过剩,现有企业产能远远超过食盐需求量;三是,食盐价格还有下降空间。
从目前市场运行来看,食盐价格稳中略降,其中食品加工用盐下降幅度较大。赵辰昕说,随着食盐品种增多,食盐价格将会出现分化,部分消费者追求食盐的品质、品牌,企业也会根据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开发各种档次的食盐。
在食盐供应安全方面,赵辰昕坦言,在原有体制下,食盐产销分离、区域分割、主体单一,容易在局部地区出现结构性供需失衡。
“改革后,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和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跨区域经营,供应主体增加,流通供应渠道更趋多元,产生断供和抢购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赵辰昕说。(完)
相关链接:
国家发改委:食盐仍有降价空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