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张先生一家在北京过年。
坐在《法制日报》记者面前,张先生聊起农村人情债,话匣子收不住了,“真是个事儿呀”。
出于各种考虑,在北京打工的张先生决定今年不回皖北农村老家过年,为了看望家中父母,他特意在春节前回去了一趟。
“回去一趟,一万多元没了。”说到这里,张先生举起右手,伸出一根指头。除了给父母5000元之外,其他的钱全部随了人情。
4个晚辈赶在春节前结婚,每人随礼2000元;其他乡亲结婚宴请,每家一两百元;有生孩子的、盖新房的、给老人祝寿的等等,看亲戚关系远近,每家一两百元。
“在家的时候,几乎天天吃呀喝呀,钱就没有了。”张先生感慨说。
同样为此苦恼的还有家在河南焦作某村的郑女士。她在电话里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她们家每年仅人情往来支出就超过1万元,而她的父亲靠打零工,每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她的母亲还没有收入。
这些钱都流向了哪里?
郑女士表示,结婚随礼是主要支出,“以前,村里谁家结婚,只请跟自家关系好的;现在不是这样了,只要一家结婚,恨不得通知全村人参加”。
随礼也随着时间推移水涨船高。郑女士说,以前参加婚礼,随礼50元、100元就可以;现在不行了,关系差一点的也要随礼100元,关系好一点的随礼需要200元,要是亲戚,起码要1000元。
郑女士说,除了结婚外,村里谁家孩子满月、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有个白事,都要随礼,礼少了还不行。
郑女士每年都要给父母拿钱,今年就给了父母8000元。“我曾经对我爸说,有些宴请能不能不去,结果是不去还不行,我爸说,‘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哪能不去呢,再说,还希望给你们后辈留个好人缘’”。
薛先生老家在山东临沂一个镇子上。
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他们村,村民结婚要出钱,生孩子要出钱,给老人上寿要出钱,亲戚去世也要出钱。
“前些年,我大舅生孩子,我们家给了50元,现在再有亲戚朋友家生孩子,一般就是一两百元。”薛先生说。
薛先生认为,他们村总体人情支出并不高,“村里有红白理事会,提倡村民不铺张浪费”。一般来说,生孩子随礼一两百元,村民结婚两三百元随礼,老人祝寿差不多五六百元。
“我家一年人情支出也就3000多元,不算什么大事。”薛先生说,“我家有门面房,每年几万元的收入;我姐夫承包建筑活儿,出去一趟挣好几万元;我爸带人在村里的承包地上干活,农忙时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元;还有土地承包费收入。”
在薛先生看来,村里唯一压力大的是结婚彩礼钱。
他所在的一带农村,适婚女子比较少,村里人娶媳妇是一大难题,所以彩礼费用直线上升,现在没有二三十万元彩礼,根本娶不到媳妇。
相关链接:
调查称中国人情趣消费年轻化 “90后”主导丰衣足“色”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