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2月22日消息(记者黄晖)春季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天气多变,忽冷忽热,适宜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繁殖,人们很容易由于饮食不洁等因素引起食物中毒或肠道疾病。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海口市食安办现通过海口网发布2017年第1号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一、春季常见的肠道疾病
(一)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该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多发生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单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避免疫情扩散。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
该病毒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多以腹泻为主,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继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感染该病毒也可见头痛、寒战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天气转暖时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是进食不洁食品后感染痢疾杆菌所致。病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手、生活接触、被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苍蝇等方式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下坠感,可伴随恶心、呕吐、口干、浑身无力等表现。
(三)甲型肝炎
病毒感染者为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感染者从粪便中排出的大量病毒会污染水源、食物及周围环境,人群一旦接触这些污染物,就可能导致发病。潜伏期大约为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多数病人起病时类似感冒或胃病,有发热、怕冷、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厌油等现象。一般患者几日后会退烧,但尿色渐深,出现眼黄、皮肤黄染、肝区疼痛等,此时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
(四)急性胃肠炎
急性肠胃炎为进食不洁食物后感染,多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口干、口渴,但无明显大便下坠感。
二、肠道疾病的预防
肠道疾病一般通过污染的食物、饮用水、手、蟑螂和苍蝇等媒介侵入肠道而发病的,并能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是典型的“病从口入”。
市食安办提醒广大市民群众:尽量不要到街头无证摊贩处吃东西,街头摊点安全状况令人堪忧。首先,街头摊点未经食药监部门批准,暴露在马路边上,其安全状况毫无保证;其次,摊主无健康证,不讲究卫生,各类用具清洗不干净,消毒无法保障;同时,食物无法保证新鲜干净,生、熟食在存放和加工时不能分开;最后,制作食物的原料、调料等多为低劣产品。
为此,市民群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打喷嚏、咳嗽以及清洁鼻子后,要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不要随意吐痰。做到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衣服和被褥。
(二)加强食品安全意识,当心“病从口入”。尽量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尽量在外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不要生食近海甲壳类和贝类产品,不喝生水,水果、蔬菜食用前务必洗净,生、熟食品加工要分开,食物要烧熟煮透,不要暴饮暴食。集体用餐最好实行分餐制,以减少肠道疾病传播的机会。
(三)讲究社会公德,不乱扔垃圾;搞好环境卫生,开展“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及时清理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及被污染的物品等要做好防护措施,迅速进行清理和消毒;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家庭等场所应定期消毒,常开窗通风。
(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五)如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建议不要坚持上学或上班,特别是食品从业人员,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对出现聚集性病例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及时报告当地食药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保存相关样本,配合做好疾病的调查和控制工作。
市民群众在餐馆就餐后发生肠胃不适症状的,除及时就诊外,还可以拨打12345投诉举报。经查实为餐馆违规操作导致的食物中毒,省食药监局将对举报人最高可给予50万元奖励。
相关链接:
发现肠道病菌致病机制有助开发新疗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