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屋”显示了三卿村重视文化的风气。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记住乡愁守住村韵 三卿古村那些人儿要把“根脉”留住
记者陈五男 刘杰 陈奕霖
高矮不一的石阶、气孔状的玄武岩墙壁、家门口随意摆放的石磨石碾、老母鸡趾高气扬地散步、散养的两只小黄牛悠闲地追逐嬉戏,阳光透过村里茂密的古树形成忽明忽暗的影子,牙齿掉光两鬓银丝的老妪一脸笑意地坐在村头的古庙里,即便与你素昧平生也要热情地说上一句“进来坐坐”。纵使从高处俯视,这座全然由火山石垒成的古村落,也是一派古朴与恬淡,好一幅风光艳丽的水墨画……这是海口市三卿古村的一帧,但远不是传统村落的全部。
三卿村,一座建在火山熔岩流上的古村落,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石巷和上百间古石屋。在这座村落中穿行,既有体现敬重文明古风的“敬字塔”,也有古时父老饮射读法之地的“古拜亭”,还有民国时抵御工事“安华楼”……历史和文化俯拾即是,哪怕是一件普通的居所,其石壁上的纹络,都值得停下观赏,慢慢抚摸。
传统古村落除了美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更牵系着一代又一代生活于此的子民的乡愁。今年88岁的王绍蛟如今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却毅然与老伴回到这块生养自己的故土,安享晚年。在自家院子开辟小菜园,每日清晨准时到村头与老友唠嗑,艳阳高照时在空地上晒些萝卜干,日子过得自在有味。“小的时候,在古石巷里捉迷藏,在凉亭里看八音表演,听母亲讲乡亲们利用古碉楼抵制日军侵略的故事,这里的一石一木,都承载着三卿的历史,我们的故事,直到走的那天,我依然会守在这,落叶归根。”王绍蛟缓缓道出心中对这片土地的的坚守。
因为心中对这块土地的感情,不少老人选择与古村相伴,在这里度过晚年。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王阿婆17岁时嫁到三卿村,至今,已经在村子中生活了63年,经历过日本侵略者对村庄的破坏,见证了战后村子的复苏,王阿婆这一生已经和三卿村不可分割。坐在老屋前,阿婆目光柔和,说起了村子的点点滴滴,仍然记忆清晰,“现在很多老房子都已经坏了,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去打工,住在村里的很少了。”阿婆希望村子里能热闹些,再多点人气,“我在,孩子们会识得回家的路,我们在,远方的游客过来也会有人招待。”
和许多外出打拼,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不同,去年刚从湖南科技大学毕业的陈耀福回到村里,成为互联网农业小镇三卿村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笑称,自己是“古村落的新‘留守’人”。每临近赶集日,陈耀福便开始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放到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销售。“以前为了省钱,村民要赶早挑着农副产品到集市上,路途远耗体力,现在去赶集的次数少了,收入不见少。”说起回到家乡的原因,小伙子吟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秀外慧中的三卿古村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也让不少外来者为它着迷。“历经百年风雨后沉淀下的火山文化、地质文化和民俗文化,让这个朴素而坚韧的古村落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 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工作人员姚永能一大早就和同伴开车赶到三卿村,他说,过一段时间,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打算办一场活动,而他们想要准备一个以石山特色古村落为背景的情景剧,“我们走访了很多个村子,三卿村是古宅古道保存得比较好的村庄,非常有特色。”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三卿村,再次被深深地吸引了。”和姚永能一起的一名外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见过三卿村这般独具特色的村子,“每栋建筑都是严丝合缝的,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水槽,因为是火山岩地貌,水容易渗到地下去,通过水槽,村民就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作为生活用水,这是很有地域特色的举措,透过这些东西,仿佛看到了古代村民的生活场景。”而作为队伍中的摄影师,他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村中富有历史感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在村子里的老人,“因为这些最能体现出这个地方的生活,也能够显示出这里的独特之处。”
(海口网2月23日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