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躲避办公室装修异味,四川成都市某公司不少员工们来了个大逃亡——上班时间,纷纷去附近的超市、商场和咖啡馆工作。不过,公司高层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在公司办公,如果看到工位是空的,按旷工处理。如今,该公司员工不得不戴上口罩甚至防毒面具,在正在装修的办公场所工作。(2月22日《成都商报》)
正在装修的办公场所通常并不适合工作,用一种强硬、冰冷的手段将员工束缚在办公室内不仅会带给他们身体上的痛苦,也会带给他们精神上的伤害。为了不被扣钱或者解雇,这些劳动者不得不妥协和退让;“边装修边工作”的无奈和艰辛,见证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孱弱。
在企业强势、员工弱势的格局下,一些企业总是习惯自弹自唱;在权利失衡的背景下,一些“奇葩规定”层出不穷。改善办公环境原本是一件好事,企业为了实现装修与工作“两不误”,要求员工必须在公司办公;这种缺乏缓冲地带和弹性空间的“不管你们怎么想,反正我就这样”,根源于企业价值追求的迷失与错位。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曾让我们认识到流水线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异化;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一环。许多劳动者就像是传送带上的齿轮,为保障大机器生产的高效运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员工被视为一个工具,遭遇竭泽而渔的开发和利用。
企业和员工原本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边装修边工作”显然损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用人单位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企业的“偏要如此”和员工的“不得不如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强烈的反差;“戴防毒面具工作”的权利困境,只不过是劳动者“说了也白说”的一个缩影。
面对强势的企业,原子化、个体化的员工,通常缺乏利益协商和利益博弈的能力。一些企业缺乏工会等中间组织,让员工成为孤立无援的个体,让他们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尊重和回应,让他们的情绪被压抑、待疏解。健全利益表达机制,让员工“有话不白说”,需要工会等中间组织“补位”。
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指出,“劳动既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境遇,是一种把自己的标准取向引向自我的实在性”。劳动不仅可以创造价值,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获取社会认同的一个过程。一个旨在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更有尊严”的社会,“边装修边工作”应得到及时的纠偏;尊重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需要走出漠视劳动者权益的“摩登”怪圈,依靠工会等中间组织来为员工“壮胆撑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