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资齐齐涌入,让今年以来的港股市场十分热闹。除了公募基金,私募也成为抢筹港股的一只重要力量。记者了解到,私募多渠道抢筹港股,逢跌必买“趁便宜”遵循价值投资理念。从近期港股异动的情况来看,内资对港股价格变化等市场逻辑的影响也愈发明显。
私募多渠道抢筹
“看看港股通数据,就知道现在港股有多火了。”上海一家私募投资总监说。
数据显示,截至2月22日,沪港通今年以来的南向资金达317.36亿元,北向资金为119.83亿元,前者为后者的2.6倍,近3个月和近6个月的这一倍数比则分别为4.29倍和10倍。自沪港通开通以来,南向资金为3489.42亿元,北向资金为1445.93亿元,南北差异明显。尽管深港通中的北向资金多于南向资金,但由于两者总体规模均偏小,仅维持在数百亿元规模水平,因此并不能改变整体资金趋势。
“港股通是私募抢筹港股最常见的渠道。港股通整体市值超过港股全部市值的80%,十分具有代表性。从全球角度来看,港股整体仍然非常便宜,因此不光外资回流,内资也纷纷涌入。”上述私募人士称,做港股的这批人是越跌越买,十足的“抢便宜”。
据格上理财统计,截至2017年2月13日,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33186只证券类私募基金中,有10482只基金可投港股,占比31.59%;其中2017年发行的可投资港股的私募产品共499只,涉及393家私募管理人,超过去年同期水平;而2016年可投资港股的私募产品6771只,共涉及3524家私募管理人,远超2015年同期水平。
“价值挖掘要等待很久,价值回归却只要很短的时间。” 好买财富 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介绍说。除了港股通渠道,借道 QDII以及通过券商互换票据或者香港券商开设港股账户等方式,都能实现参与港股交易的目标。
“通过QDII额度或者其它方式,通常是因为部分基金管理人想投资的标的不在港股通的范围内。比如香港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除了港股通覆盖的数百家公司,还有上千家不够50亿港股市值的小企业,有些人觉得具有投资价值,就愿意花较高的成本,通过这些途径去参与。”上海长见投资总经理唐祝益说,“不过,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QDII额度了,即使有,成本也非常高,约2%左右,具备QDII资格的金融机构都非常惜售。”
内资深刻影响港股市场投资逻辑
“大蓝筹尤其是其中的金融股还有高分红股票是这些私募的最爱,其他的类型则根据私募本身的投资风格而定。”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据相关分析,内地私募偏爱的港股有几种比较明显的类型:一是港股科技公司,主要因为香港市场TMT成长股没有得到合理的估值;二是港股独有的标的,如Prada、博彩板块等;三是现在流行的“港A股”,指在香港上市而实体在内地的企业,私募对该类企业更为了解,方便深入研究;四是处于成长期、海外研究者没有覆盖的标的。这些公司市值几十亿元,属于子行业龙头,股价上涨周期较长,部分基金管理人会等待其成长,被海外投资者接受后再卖出。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内资在港股市场的话语权逐渐增大,内资对港股市场自身逻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比如最近市场上的热门股 吉利汽车,也说明了市场在潜移默化的转变。”唐祝益称。具体来看,香港市场相对是一个极端价值市场,股价只反应业绩这一个维度,不仅如此,香港市场股价对业绩的反应也比较滞后,大部分公司股价需要等到业绩公告出来才会反应,其中有监管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投资者结构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离岸市场性质决定的。在以海外投资者为主导的港股市场中,大部分外资对内地上市公司的认识没有内资这么深刻和及时,所以很多情况下,一定要有公开业绩后市场才会反应。但当市场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通过日常生活就可以接触到,那么股价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会更加复杂,股价领先于业绩的情况会更普遍。
“最近市场上的热门股吉利汽车正说明了这种转变。这只股票的大部分成交来自港股通,等着看业绩的传统港股参与者基本都离场了。我们一直在思考是投资者结构变了还是市场到了比较热的阶段,从指数情况来看,市场参与者结构变化应该能够解释大部分原因。”唐祝益说。
香港资本市场的定价权长期握于 高盛 、JP摩根、 摩根士丹利等一批海外大型投行手中,但主要集中于大盘蓝筹股,所以未来变化最大的可能就是中小市值港股,这一块外资投行覆盖程度非常低。
布局港股未来消费升级投资机遇
对于港股未来的投资机遇,唐祝益认为,如果抛开周期因素,港股未来几年的牛股应该出现在传统消费品领域,能够迎合消费升级的企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分析,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内地消费需求强劲,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分化,需求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大额消费品汽车、地产等销售持续强劲增长,而啤酒、方便面等低端消费品销售一般;电商B2C增速快于C2C;定位低端的小米销售下滑,而华为等品牌强劲增长。从生产领域看,在过去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很多行业出现明显的行业集中现象,从制造到服务都开始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和互联网环境。在智能机领域,越来越多的创新是从中国公司开始。需求升级结合供给端升级,对经济乃至投资机会都产生重要影响。市场空间扩大、行业份额提升的双重因素推动适应这种变化的公司快速发展。而在港A股中,这种公司也必将脱颖而出。
“我们预期在涉及食品安全、讲求产品品牌体验、服务行业等领域,在消费升级、行业整合的推动下,内地企业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越是有差距的行业,也许机会越多,市场空间越大。”他说。
相关链接:
逢跌必买“趁便宜” 私募多渠道抢筹港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