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4日披露,在2月的冬侯鸟监测巡护工作中在青海湖南岸共和县江西沟乡附近水域监测记录到19900余只赤麻鸭,历史同期数量最大,现场蔚为壮观。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中亚、东亚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每年在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有92种超过20万只,是中国境内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记录数据显示,此次共监测记录到水禽5种,总数量21100余只,其中大天鹅1170余只、赤麻鸭19900余只。
据了解,赤麻鸭属雁形目鸭科,每年开春后会迁来青海湖,并分散在湖边滩涂沼泽地活动,2012年时该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之中。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何玉邦介绍,前期对赤麻鸭进行了GPS跟踪,发现该物种一般在越冬时会从青海湖向南进入四川境内,再向南进入三江并流区域直至孟加拉和缅甸境内,同时部分在北迁时进入蒙古国境内。
“经初步分析认为,近期在青海湖集群的赤麻鸭应为在中国国内甘肃、四川越冬的种群,近日因受降雪影响而到青海湖边觅食。”何玉邦说,“青海湖地理条件特殊,地下水几乎常年保持恒温,(冬天)看上去冰天雪地的地方却有大量的不冻泉水,为候鸟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环境。”
此外,近日公布的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至2016年,青海湖面积增大169.67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西湖的面积。
“青海湖水位上升,湿地面积扩大,泉眼增多,水生物和水草不断增加,也是吸引候鸟数量增加的原因。”何玉邦说。(完)
相关链接:
接地气 入人心 受鼓舞--青海、湖南、吉林、安徽、四川等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宣讲活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