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们而言,“校园贷”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利用“校园贷”诈骗的情况也开始出现。日前,吉林长春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涉案学生多达150余人。(2月25日《人民日报》)
只要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和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在2天之内得到2000元,一名既是受害人又是作案者的大学生曾称,他们是通过“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平台拿钱的,并且“内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不用还款。
运用一点理性思维,就可以大致推断出,上述的“好事”是个骗局。其漏洞也十分明显,一是交易不对等,正常的市场行为以等价交换为基础,违背价值规律必然存在猫腻;另外,借款真的不用还吗?一个借款还款的过程居然可以如此轻易被截断?这些漏洞,概括起来便是,你真以为天上能掉馅饼?
但少数大学生还是踏入了这个用金钱编织的陷阱,天真地啃了一口凭空而来却塞满沙子的馅饼。如同热恋中的情侣不能用常理揣度,要求被利益蒙住眼睛的大学生坚守理性也是奢望。
这起传销式的校园贷骗局,和传统的电信诈骗略有不同,后者的“恭喜您中了XX”完全是空穴来风,但前者却具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内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自留2000元,把其余的1.6万转给介绍人,把几条信息拼凑在一起,组成的画面多么像内部人员借用职务便利,侵吞公司资产的场景。而大学生喜滋滋地认为,自己遇到“贵人”了,“贵人”假借着他的身份信息赚取钱财,而那2000元就是合作的“分红”。
有时,旁人惊讶于当局者陷入骗局的荒诞,但当现实中发生多桩类似事实的时候,这份荒诞就在某些人心中具有了可信性。几年前,有人冒充高干子女,能以低价买房,结果杨某,罗某某,王某某等文体明星受骗。被骗固然受低价的诱惑,但也和官员低价买房的真实存在有关,不然明星们也只会一笑置之。同理,挪用公款的现象促成大学生们做了个黄粱美梦。而去年中秋一家网络平台的职员利用其技术套取了用于客户抽奖的月饼,也证实技术的可行性。
警方和媒体担忧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也有专家提倡在高校开展一次彻底的风险、诚信教育。但不管诚信的理论工作做得如何精致,社会现象不改观,学生耳濡目染、亲身实践,之前的努力只会事倍功半,毕竟事实和实践才是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这并非在否定教育的意义,只是事物往往受到不同方面的合力影响。
对于包括学生在内的任何人来说,天上不会真的掉馅饼。就算是掺杂灰色利益的馅饼也不是免费的,它们也要讲究等价交换,利益交换,否则,“内部人员”大可购买几块钱一条的个人信息,为何要分毫不相干的人一杯羹?因此,别以为看到了“馅饼”,它就能砸到你头上,更何况这个“灰色料理”也吃不得。没有慧眼识珠的能力,没有足够理性的思维,更没有坚韧的诚信态度和道德底线,看到上方的馅饼,首先还是低头,学做一个好好少年吧。
文/孔繁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