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上官云)“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传统节日又称作“春龙节”,有不少习俗保留至今。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一达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春龙节一般在“惊蛰”前后,按传统说法,“惊蛰”指“龙动”,换句话说就是一声春雷把蛰伏中龙惊醒了,意味着美好的春天来临。这一天的习俗基本都跟“龙”沾边,通常要吃龙鳞饼、龙鳞面求吉利。
资料图:农历二月二 南京城南老街“龙抬头”。民间舞龙队在南京城南老街舞龙。泱波 摄据公开资料显示,传说春龙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资料图:二月二西安“萌宝”剃“龙头”。李思默 摄慢慢地,节日民俗不断完善、丰富。据说,到了元朝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之后相关民俗活动的记载也多了起来。民俗学者王娟说,在古代,这一天皇帝亲耕,皇后则主持蚕桑仪式,祈求丰收。在民间,妇女忌动针线,以免“刺伤龙目”。在饮食方面,有些地区认为“二月二”是太阳的生日,要吃太阳糕。
其实,在北京,春龙节有很多习俗,俗语称“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刘一达说,为了图个吉利,这一天饮食还大多挂上一个“龙”字,例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牙”等等。
“‘二月二’北京人还要吃饼和面,这两样吃食跟龙有关。饼叫‘龙鳞饼’,面叫‘龙须面’。或者用白面或者棒子面加其它面和好后,做成诸如蜈蚣、蝎子等小生物的形状,在饼铛上拿油煎着吃,美其名曰:熏虫儿。”刘一达解释道。
资料图:湖南临武县“二月二祭龙神”祈福民众幸福安康。人们舞起双龙“龙抬头”祈福。陈卫平 摄有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在春龙节人们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叫“剃龙头”,希望带来好运。
此外,春龙节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所著《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就是指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
“当天,大人孩子都要早早起床,小孩儿睁开眼后,要在枕头上磕三个头,同时说三遍‘二月二,龙抬头’。之后孩子们要赶在出太阳之前拿课本念书、写字,寓意‘独占鳌头’。”刘一达说,这些民俗都包含着十分美好的寓意。(完)
相关链接:
蜈蚣正享用美食,马蜂竟想分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