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庄2月28日电 题:中国民间“小人物”的环保路:每人都有义务做环保践行者
作者 李茜 杨梦洁 俱凝搏
在河北省辛集市张古庄镇南吕村村民们眼中,同村人郝建设是一个“发明家”。其获得国家专利的“节能环保炭化炉”不仅能将桃核、杏核等废果壳加工后“炼”出净化空气和污水的活性炭,还能收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黑烟,并将之转化成为庄稼增产的营养液。
“环境污染倒逼企业和个人求变,每个人都有义务成为环保的践行者。”3年来,65岁的郝建设前后投入数千万元人民币,在炼制活性炭的基础上,通过钻研先后获得74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7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走进郝建设的公司,成堆的桃核、杏核、椰子壳等堆积在厂内空地上。20年前,郝建设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这些“废料”可以被烧制成炭,经过多方联系,他从外省请来技术人员将果壳烧制成活性炭,用于污水处理和室内空气净化等领域,并远销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活性炭的畅销,让郝建设意识到环保产业前景广阔。
然而,烧炭虽挣钱,生产过程却不太环保。最初,郝建设做活性炭用的都是最原始的土法烧窑,冒出的黑烟能飘到十里地之外。因常年接触炭灰,郝建设面色黝黑,双手也常年带着褪不去的黑色。
近年来,河北省雾霾频发,中国政府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逐年加大。看到家里小孙子在雾霾天咳嗽,看着自己公司上方飘着的黑烟,郝建设开始盘算自己的“环保经”:“环保不等人,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
2013年,郝建设开始寻找环保方面的专家。在政府官员、学者、科技发烧友的帮助下,郝建设开始了漫长的试验路。
2015年,郝建设发明出自己的第一个专利——节能环保炭化炉。在此基础上郝建设又与河北科技大学和河北省食品药品检验院的专家合作,相继研发出可用于土壤改良、污水处理、农业化肥替代等方面的系列产品,形成了一条绿色环保产业链。
与郝建设一样,辛集市一街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赵峰也是一名活跃在中国民间的环保践行者。为了解决一街村崇阳小区新房子的供暖问题,赵峰频繁往返于北京和辛集之间,在专家的推荐下锁定了熔盐供暖技术。
赵峰坦言,在中国把熔盐储能技术应用到供暖上还是首次,能不能成功自己也没底,但如果成功了就是一次进步。赵峰决定在绿色供暖上“赌一把”。如今,崇阳小区的熔盐绿色供暖实验首期运营效果良好。
赵峰表示,现在有不少来自北京、山西、山东等地的人向他咨询绿色供暖的情况。“做环保不能光靠政府,咱们老百姓也得想办法,毕竟我们也是环境的享用者。”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表示,近年来关注和践行环保的非专业人士越来越多。柴发合认为,一切有利于减排的行为都值得鼓励,对于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或个人,国家应给予政策支持,加大专业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完)
相关链接:
环保巡查“不打招呼”的压力能传导多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