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3月2日电 题:安徽城市的“空巢青年”
作者 张强 郝嘉奇
近年来,继“空巢老人”之后,“空巢青年”一词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引发社会关注。
中国官方媒体称,“空巢青年”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这一相对于“空巢老人”衍生出的群体,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一人户家庭占总户数比例达13.15%,而2005年该比例还只有10.73%。在这些独居人口中,“空巢青年”的占比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安徽合肥的张兴已在当地一家公司工作三年,因父母催婚,他索性搬出独居。“90后”的张兴告诉记者:“现在我已经有能力养活自己,不想再花父母的钱。”
“最好的朋友是工作,平时吃饭主要是点外卖。”家住安徽阜阳的石奇,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上海工作。他说,留在大城市是因为工资水平高、机遇多。
在某网络问答社区上,话题“即使独自生活”引发网民1000多条评论和4200多万次浏览。谈及为何出现如此多的“空巢青年”,有网友表示:选择独居的年轻人,一部分是为了摆脱控制欲强的父母,喜欢安静,一部分人选择主动单身。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福利、交通发达等因素。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与网友互动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看重家庭价值的文化之一。即便如此,传统文化价值还是会受到现代化过程的冲击,独居仍然会成为趋势。
安徽大学社会学博士周春霞说:“我的身边就有不少‘空巢青年’,比如独居的、和同事交流不多的青年教师,以及对学生会、社团活动热情度不高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空巢青年’的特征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寻找安全感。”
周春霞称,这个群体在中国一直都有,只是近年来由于年轻人毕业后成家的时间延长而呈现显性状态(能够显现出来的性质),影响年轻人独居的还有房价增长、工作竞争压力大等因素。
对此,周春霞建议,社会应该形成多元的评价系统,不能仅以收入作为成功的代名词,要形成家人、同事、朋友组成的社会关怀,努力让“空巢”不“空心”。过度沉溺于狭小的社交圈的青年也应调整好自己,承担社会责任。
“空巢青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民间机构——好奇心研究所专门对“空巢青年”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将其消费习惯总结为:虽然租不起大房间,但他们非常看重出租屋的格调;大型厨具不实用,他们愿意为小型电饭锅买单;“空巢青年”很容易因为无人约束作息混乱,所以他们对能够提供24小时服务的便利店非常依赖……
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顾辉分析,未来,“空巢青年”数量只会增多不会减少。从前人们生活在多元的大院中,个人容易融入集体,而现在形成独门独户。此外,企业等单位只具备单一经济功能,社区的人口流动性大,易造成不安定性,带来不安全感。顾辉建议,城市社区应完善各功能,形成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完)
相关链接:
走进“空巢青年”的孤独世界:缺乏感情寄托 居住条件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