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2月,中国约有6000人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在2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新闻发布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佳佳发布了上述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新闻>

教育部叫停“在家上学” 未明确说明采取法律手段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7-03-03 10:08

  本报讯(记者刘洋)“截至2016年2月,中国约有6000人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在2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新闻发布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佳佳发布了上述调查。

  此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实践“在家上学”者的规模约为2000人。据王佳佳计算,自2013年初至2017年初,中国实践“在家上学”的人群规模年均增长约30%。

  但“在家上学”并未被官方认可。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并且“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这是国家首次明确叫停“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是指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包括父母自行教授、小规模私塾学堂、微型学校规模等多种形式。

  “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有一些共性特征。”王佳佳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都是城市居民,58.21%居住在大城市,有出国半年以上经历的占20%以上,还有一半的家长具有教学经验。

  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家上学”?王佳佳说,“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认同学校的教学方式”两项占比最高。

  王佳佳发现,在课程内容上,半数接受调查的家长选择直接引进国际教材,44.78%的家长选择自主开发教材,38.06%的家长仍然选择采用学校的教材。与学校教学相比,69.4%“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在教学内容上做改变,另有81.34%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家长自己教学,能否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王佳佳说,接受调查的家长中,87.31%表示对孩子在家上学的学习效果感到满意,80.6%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非常好”和“比较好”。

  目前,“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尚无定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中“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规定,又给予了“在家上学”一定的法律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日前只是表态称不得擅自在家学习,但是对于家长执意让孩子离开学校在家教育的行为,并没有明确说明要介入制止或采取法律手段。

 

 

 

相关链接:

《金刚狼3》明确公示:小学生以下需家长陪同观看
贫困小女孩买2部手机 商家遭家长投诉被判退钱
小学入学日期松动家长不淡定 专家称操作有难点
律师谈两幼童商场坠亡:家长对第二个孩子要担刑责

 

相关链接:
律师谈两幼童商场坠亡:家长对第二个孩子要担刑责
小学入学日期松动家长不淡定 专家称操作有难点
家长需要“先培训再上岗”
贫困小女孩买2部手机 商家遭家长投诉被判退钱
《金刚狼3》明确公示:小学生以下需家长陪同观看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罗攀] [编辑:杨海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