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杰
9日上午,连绵的细雨下个不停,淡淡的薄雾笼罩在海口府城培龙后街,曾经破旧的古街经过修缮后新貌宜人,依偎着这条老街的是一段始建于宋代但仍高耸至今的古城墙,斑驳的墙面上隐约可见葱茏绿意,不时有人驻足细赏。
文化的馨香,传承于城市的厚重历史。海口深切触摸历史的底蕴,细微把脉古迹春秋,匠心修缮,久久为功,古迹新貌,古韵芬芳,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一手牵着历史,一手把握现在,海口将文化厚植于基层,浸润于人心。于是,文化值春开,馨香趁风起……
历史的芬芳
爱护古迹 畅享古韵新貌
“太开心了,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段古城墙。”年近7旬的“老海口”吴爱民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爬到培龙后街的古城墙上玩耍,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古城墙已“不见了”至少60年。“现在,古城墙又出现了,有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和感动。”
古城墙“重见天日”得益于去年启动的培龙后街的全面升级改造:摊贩被劝离,铁皮棚被一一拆除,破损路面被一寸寸修复,路灯和排水工程被全部改造好,在依法征收部分临街建筑后,铭刻在居民吴爱民儿时记忆中的古城墙又来到了他眼前。
府城古城墙、骑楼老街、五公祠、海瑞墓、丘濬墓……每个古迹,都是镶嵌在海口历史上的明珠,都有其专属的历史基因。海口坚持修旧如旧,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这些古迹,匠心修缮,原汁原味呈现历史本色,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色,使置身其中的市民游客感受到了跨越时空袭来的历史芬芳,厚重的底蕴沁人心脾。
精神的芬芳
润物无声 基层文化“蝶变”
文化的馨香,厚植于基层沃土。海口深入把脉市民文化需求,完善基层文化场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着力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丰盈椰城百姓精神生活。
9日下午,记者走进海口滨濂北社区看到,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由图书室、党员之家、青少年活动室等功能分区构成,相应的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并由专门的人管理。尤其是图书室里上千册科普等各种书籍,成为社区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里的书好多啊,少儿、文学、养生等等,想看什么类型的书都能满足。”居民李芳芳是个读书迷,以前看书都是到省图书馆,但是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自带图书室的文化站,她看书就更方便了,“我身边好多人也都喜欢来这里,又干净,场地又大,是个安静读书的好地方。”
“新建的文化服务中心,补齐了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短板,成为居民家门口的休闲娱乐场地。”社区居委会主任吴和忠说,为了改变破旧的活动场所,滨濂北社区对活动场所启动原地重建,共建6层楼,面积达2200平方米,是原来的十倍多。
2015年底起,海口将把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升级改造列入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目前,全市2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64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实现文化服务设施的“质变”,同时探索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入驻进行常态化管理,用“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畅享精神“食粮”。
暖心的芬芳
浸润人心 温暖你我他
文化的馨香,来自浸润人心的暖流,不停地流淌城市的血脉中。海口层出不穷的“大城小爱”,繁茂于人心的真善美,融汇成支撑城市蓬勃向上的“大爱”。
3月7日,中央电视台发布“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海口成为全国“2016年度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数据显示,在海口市,受访者感觉幸福的比例是48.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口不断涌现的暖心事迹是幸福城市的温暖注脚之一。
在琼山振兴路,环卫工人们有一座特殊的“休闲驿站”,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还有充足的免费茶水,放松身心缓解露天连续作业的疲劳。“驿站”实际上是市民薛小兰开的鸡饭店,因店铺临街,她常常能看到辛苦作业而大汗淋漓的环卫工,就忍不住想为这些姐妹做些什么。于是,她每天准时备好热茶水,主动招呼环卫工进店里歇歇脚。夏日里有解暑的绿茶、鹧鸪茶,冬日里有暖胃的温水。这样一做,就是7年。
温暖的美好,在城市处处可见。“候鸟”老人摔倒,热心市民送医不留名;女子突发疾病倒地,海口协警雨中为其撑伞;面馆老板马牙古拜创业负债20万元仍拾金不昧,将捡到的6万多元现金归还失主;“好医生”吴永赞投身麻风病防治49年,退休后再“上岗”开皮肤病诊所,用余热服务乡邻……
文化馨香,满城芬芳。厚植文化基因,首善之城日日新,这是海口走向未来的澎湃力量。
相关链接:
情暖万家 善泽人间 志愿服务汇聚椰城和谐正能量·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