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在十几公里外的河谷,每年六月还要赶着牦牛搬往夏秋牧场,很辛苦,现在不一样了。”四川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的54岁藏族大叔球木炯坐在藏床上,一边给记者倒酥油茶一边说,“现在的生活舒服多了,这些年变化太大。”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藏区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简陋。红原县是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个牧业县,拥有天然草场1164万亩,人们以放牧为生,过着游牧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处。而如今,在红原县的安曲镇,像球木炯这样定居下来的牧民有800多户。
球木炯的房子是一座精美的藏式民居,围墙、阳光棚、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机等一应俱全,屋内装饰精美,屋外,藏獒在阳光下慵懒地打着盹。这座房子由他和老母亲日常居住,儿子和儿媳平时在牧场放牧,孙子则在镇上的寄宿制学校读书。
“有个安定的家,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球木炯说,定居后,每到节日,在外放牧的家人就会回家团聚。特别是物质条件的改善,配套的医疗等设施健全完善,看病就医、购物变得方便了,家里的小孩也有条件去读书了。
球木炯说,以前在牧场放牧,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还发生过牧民生病死在送医途中的事,“现在从镇上到牧场也修了路,这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牧民定居行动”启动于2009年,至2012年结束,覆盖阿坝、甘孜等地。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就有4万余户、21万余藏族牧民实现了家家有固定住房、户户有新帐篷。在阿坝州黑水县沙石多乡甲足村,从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定居到河坝边的农牧民们还走上了“旅游致富”的道路。
去年8月,甲足村开始进行风貌改造,“色彩+藏寨”的模式成就了如今的“七彩甲足”——一座座藏寨被涂成五颜六色,风从河谷吹来,村子里经幡飞舞,猎猎作响。
依托特色旅游景区的打造,农牧民三郎罗尔基开起了家庭旅社。“刚开始没有经验,接待游客方面经验不足。”三郎罗尔基说,一边摸索,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培训,自己的旅馆生意渐渐步入了正轨。
“去年旅游旺季的时候,我家满客了,连客厅都睡不下。”站在自家的三层藏式民居前,三郎罗尔基开心地告诉记者,2016年他挣了5万元(人民币,下同),“有这个收入我很高兴,如果不是当初从山上搬下来,现在还在吃苦。”
沙石多乡副乡长汪孝锐介绍,甲足村自2012年实施“牧民定居行动”以来,通过民俗村寨、民俗农居的建设,促进村寨基础设施提升、生活环境改善,通过培训等方式促进了农牧民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目前的甲足村,共有旅游接待户42户,240余个床位,2016年彩林节期间床位全部售出,创造旅游接待收入80万元以上。”(完)
相关链接:
四川代表热议习近平脱贫“绣花”论:绣得精准才能绣出特色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