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网友木小鱼的朋友圈主页变成了一道横线,横线中间标明“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不少微信好友不明就里,纷纷前来试探:“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解释得多了,木小鱼干脆改了个性签名:“没有屏蔽你,是关闭了朋友圈。”
退圈者
“逃离”朋友圈原因有很多
好友关系“变质”
要回答“为什么关闭朋友圈”这个问题,南京网友木小鱼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微信刚刚兴起的时候,加的好友的确是朋友、熟人,因此自己还愿意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些比较私人的动态。后来慢慢的朋友圈就‘变味儿’了,工作关系的好友越加越多,微信渐渐成了一种工作手段,就没有办法、也没有意愿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相对私人的动态了。”木小鱼说:“我微信里有964位联系人,我怎么能向将近1000人分享自己的私生活呢?”
信息碎片化影响日常
更重要的原因是碎片化的信息对日常生活构成了影响。
从事IT行业的工程师小羽说,“我觉得朋友圈的现状跟我做信息检索系统的搭建类似,信息一多,检索就变慢;就客户体验而言,客户收到太多信息以后根本无从判断,那么所有重要的信息都变不重要了。”
木小鱼表示,自己关掉朋友圈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人刷屏太多,对自己造成了干扰。“我自己没有关闭朋友圈之前发布动态或分享文章也会比较节制,害怕对别人造成干扰。但似乎有些人并不在乎,比如我朋友圈里至少有两三个好友,每天都在用自拍刷屏,我觉得有点可怕。”
希望保持“距离美”
同样关闭了朋友圈的小李则表示,“朋友圈有时候会导致社交恐惧。我经常能够发现朋友圈里的人有各种复杂的交集,而我是一个人际交往迟钝的人,经常领会不到别人的意思。”此外,小李说,逃离朋友圈也是想尽量保持人际交往中的“距离美”,“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的东西,不经意间流露的心态可能会让我不是很喜欢,觉得还是不看为好,维持一定的距离,还能愉快地做朋友。”
圈中人
希望了解朋友们最近动态
在南京某国企工作的冯女士表示,自己经常刷朋友圈,希望通过朋友圈了解朋友们最近的动态,了解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刷朋友圈几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空闲时间刷一刷很正常。”对于身边朋友退出朋友圈的行为,冯女士表示理解:“人嘛,总有想静静的时候。”
南京医科大学在读研究生陈元虽然没有退出朋友圈,但日常也很少发动态,“这可能跟我对朋友圈的认识有关,我觉得兴趣爱好等等应该会有专门的论坛或社区与同好进行分享、交流,而微信里加的大部分还是工作、生活中的朋友,没有必要在这样的场合去分享这些他们不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陈元表示自己虽然没有彻底离开朋友圈,但也会屏蔽很多好友,选择“不看他们的朋友圈”,被屏蔽的大部分是连续发广告的、话实在太多的和一些真的不认识但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加了好友的。陈元觉得,屏蔽掉一些信息,使朋友圈维持在有效交际范围内对自己来说是比较可取的做法。
■专家
依赖或者逃离都是“强迫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军指出,依赖朋友圈和逃离朋友圈都是人体对强迫性行为的正常反应。“朋友圈本是个人空间对外显示以及朋友之间分享互动的一个平台,逃离的原因从本我角度看,一方面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互动和个体自我展示功能已经开始减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强迫性信息(即朋友圈信息)进入我们的视野时,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驱使人对很多信息会有选择性地避开,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会因焦虑、不安、厌烦等情绪的产生从而激发人体的保护性功能,选择关闭朋友圈。”
“当每天刷新朋友圈成为习惯后,就会产生强迫性行为——每天不刷,自我愉悦感降低,就会使刷朋友圈成为自然性行为;而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强迫性行为的接受程度和对抗能力不同,因此就会产生实现自我认同和选择性避开两种行为模式,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第三种行为发生。”
相关链接:
打理好“朋友圈”也是一种智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