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3月18日报道,记者暗访揭开“保健品”吸血营销骗局——现在有一种销售方式叫“会销”,以开会、讲座等名义把人召集在一起推销产品。不少老人就经常在这样的讲座上买回一些号称有奇效的保健产品,动辄花费几千上万元,发现上当后只能吃哑巴亏。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保健品公司为了“会销”,研发出一系列套路,甚至用先喝假毒药再用保健品解毒的招数骗取老人信任。
有调查显示,食品、医疗和营养保健已成为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最多的三大项。全国年均2000亿元的保健品销售额中,老年保健品份额占据半壁江山,市场需求旺盛。与此同时,从号称能医治百病的“充电疗法”,到“神清气爽”的“尿疗”,再到吃保健品耽误治疗命丧黄泉,针对老年人的保健骗局频频出现“爆款”新闻,不仅严重侵害涉事老年人权益,而且严重扰乱保健品正常的市场秩序。
类似“一盒鸡蛋两天课,三句好话就上套”的保健品“会销”并不是新话题,那些招数也不新鲜。而不法商家能屡屡得手,其中有暴利诱惑的因素,比如新闻中提及有些保健品进货价65元,卖给老人高达3980元,暴利达60多倍;也与老年人关注健康养生的意识不断提高,而其子女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的精神需求,让不法分子钻了“亲情营销”的空子有关;此外,还有假冒伪劣、“黑作坊”非法添加以及非法传销等多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保健食品与药品的边界不明确,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趁之机。比如保健食品的宣传中有规定要求标注“本品不能替代药品”,而一些保健品的产品说明书中“经动物测试,本品具有辅助降血糖(血脂)的功效”等则显得暧昧。
最为关键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关于保健食品不得宣传疗效等规定早已有之,比如《广告法》中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否则即构成虚假宣传。因而,“治愈”“xx病有救了”之类的字眼一直都是保健食品的宣传禁区,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不少保健品宣传总在想方设法突破禁区。
保健食品行业是我国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行业,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会销陷阱”却在保健品市场上掀起“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极大损害着市场生态和消费者权益。
从保健市场骗局、电信诈骗,到网购诈骗等形式多样的骗局,打击这些诈骗行径,说到底,需要的是监管持续发力,加强惩处力度。
值得期待的是,日前,针对食品产品、生产经营、宣传信息等欺诈行为,国家食药监总局已完成《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的制订和征求意见,即将发布。该办法将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列为食品宣传欺诈,在对生产经营企业处罚的同时,将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鸡蛋陈醋、悲情故事、名家头衔,全是套路;虚假身份、虚假疗效、虚假实验,全是演技。“会销”的实质是诈骗,打击不能手软。当然,识别骗术,老人们也要多留个心眼儿。此外,还需要加强家庭关爱、社会关爱,让“社会保健”代替食品保健。子女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关心老人,同时在提高老人精神生活品质上也要多用心;社区应开辟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娱乐活动、防骗讲堂等,满足老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