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们长大后才知道其中事实是假的,是否会对学校教育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而此事也引起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见3月18日中国青年网)
所谓“假课文”,最典型的是《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而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所以,所谓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应该认定为内容虚假。此外,《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说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华盛顿与樱桃树》一文中,幼年华盛顿砍倒了家里的一棵樱桃树……但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陡壁上,没有证据证明曾种植过樱桃树。
对于课文内容虚假,出版社和一些专家的态度令人不解。出版社方面,一名工作人员称,文章绝对不是杜撰的,有相应的文章来源,并非“假课文”。其实,出版社并没有回答最本质的问题,即究竟是不是内容失实,而只强调文章有“来源”;而专家认为,既然教材已发行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讲解其历史事实并引导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培养学生跳开教材探寻真理的兴趣和本领。这些话当然不错,但只是一个不得已的补救办法,算不上解决问题的上策。
令人奇怪的是,对于课文内容失实问题,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专家,竟然都没有提出纠正改错的问题。其实,有一点是无需讨论的——采取措施,订正教材,纠正其错误的内容,如果内容无法核实纠正,则撤掉虚假内容的课文;还要吸取教训,落实检查责任和制度,保证今后能够把内容虚假的文章堵在教材之外。另外,据说这些内容错误的文章之所以选进教材,是因为编写教材者仅从文学性或教育性角度去考虑其价值,忽略了历史性和真实性。那么,这样的选择标准显然是有瑕疵的,需要修正。
小学生课文的内容不真实,是一件严肃的事。小学课文不仅要重视科学性和文学性,更要把导向性放在重要位置。《爱迪生救妈妈》是启发孩子们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还是一篇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文?如果孩子们长大后才知道其中事实是假的,是否会对学校教育的权威性产生质疑?所以,对于小学课文中的失实内容,不可掉以轻心。
一句话,小学生的教材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这个食粮应该保证绝对的安全、营养,才能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