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一场名为“拯救全球化”的专场讨论吸引了众多听众,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的企业家、学者和政要就全球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事实上,在为期三天的议程里,从经济峰会、开幕式到各分场讨论,全球化几乎渗透在所有重要议题之中,可见其热度之高,求解问题之迫切。
就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举办的同时,在德国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18日闭幕,会议联合公报修改了坚持10年之久的关键措辞,未能重申自由贸易承诺。人们不禁担忧,这将给经济全球化前景再添阴翳。
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徘徊者亦有之,走到十字路口的经济全球化,未来将向何处去?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人们曾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不可逆转。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复苏乏力,各经济体增长分化加剧,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尤其是去年以来,“黑天鹅”事件频出,给世界经济进一步带来挑战。
各种“逆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恰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而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十分突出。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因此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感受到压力和冲击。不过,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所说:“有人将当前世界出现的问题,包括难民潮、收益分配不均完全归咎于经济全球化,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在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看来,美国如果脱离全球化的进程,风险很高,对中国来说同样如此。中美两国都肩负责任,要保证世界市场的开放,而且也有责任建立一个互利共赢的双边关系。
“不要轻言去全球化。”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全球化。
全球贸易和投资架构是支持全球化的,如果把全球化动态和各国国内发展方式的调整联系起来看可以发现,全球化正在寻找新路径。
在论坛发言中,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将全球化比作大海上的一艘船,现在的全球化2.0与1.0相比,船体更宽,速度更快。世界经济潮起潮落,如果一遇到风浪就退回港湾之中,那将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如何拯救全球化?唯有同舟共济。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逆全球化,既非主流,也不会是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挑战,各国既要谋划好自身发展,也应携手合作,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正如经合组织幕僚长、G20协调人加芙列拉·拉莫斯所说,“在金字塔底端的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全球化情绪。我们需要致力于推进全球化,这是我们的挑战,确保全球化的益处能够照顾到那些被遗忘的人”。
国际社会对中国寄予厚望。从改革开放初期打开国门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成为最大的贸易国,中国一直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欧智华说,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也是全球领导者、贸易开放的“火炬手”以及巴黎气候协定背后的驱动因素。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舞台上所发挥的领导力,准确反映了其世界地位,也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更高的期望。
在李扬看来,中国将是未来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之一。与发达国家规则先行不同,中国以“一带一路”为标志的全球化,具有互利共赢、强化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先行、发展导向和包容发展等特征。
“穿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打造全球化升级版,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王一鸣在经济峰会上的呼吁,成为参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众多嘉宾的共同呼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 丽)
相关链接:
专访:中国将引领未来全球化——访《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作者阿米塔·阿查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