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记者张棉棉)“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 今年以来,蚂蚁金服对外透露的一系列信息显示,聚焦商业和金融之后,开放正在成为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3月21日,蚂蚁金服宣布向基金行业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用技术支撑基金公司在蚂蚁聚宝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专区,直接触达和服务用户,打响了其2017年开放战略的第一枪。
据了解,“财富号”将于6月正式上线,首批接入的试点机构包括博时、兴全、天弘、南方、建信等基金公司,后续则将向所有基金公司开放。
财富号搭台金融机构“唱戏” 目标为1亿家庭提供专属理财服务
据了解,蚂蚁聚宝向基金公司开放财富号,只是蚂蚁金服今年向金融机构加大开放的第一步。
作为蚂蚁金服旗下的智慧理财平台,自2015年8月18日正式上线至今,蚂蚁聚宝累计登陆用户1.8亿,理财用户(不包括余额宝)数量超过3500万,是用户数最多的理财平台。
蚂蚁聚宝总经理祖国明介绍,在基金领域,与蚂蚁聚宝展开合作的基金公司达到100家。与其他基金销售渠道相比,蚂蚁聚宝的基金用户呈现出成长性强、黏性高的特点:80、90后用户占比超过86%,其中90、95后用户占到35%,一周再次登陆用户占比达到90%,尽管首次购买金额较低,但复购频次、持有金额持续增长,蚂蚁聚宝也因此成为业界最大的“理财新手训练营”。
“我们研究发现,现在80后尤其是90后用户的理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分层化。未来的理财市场,一定是金融机构运用智能、大数据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从而帮助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祖国明表示。
但在原来的基金超市模式下,一方面,“货架”上堆满的基金产品让用户无所适从,用户很难获得适合自己的针对性理财建议,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只是供货商,无法精准地触达和服务用户。
博时基金总裁江向阳直言,基金行业常有“基金产品业绩不错,客户却赚不到钱”的困惑,“根源就在于没有把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机给到合适的客户。”
“因此我们判断3.0的理财超市模式已经过时。”祖国明表示,蚂蚁金服希望推动的是基于开放平台、定制化和智能化的理财4.0模式。
据他介绍,作为平台方,蚂蚁金服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用户触达、数据、营销等一系列能力支持。在财富号的阵地,基金公司可以自主运营,销售基金,蚂蚁聚宝以一套公平透明的规则衡量基金公司的运营情况,并给予流量支持。
除了基金销售,基金公司还可以结合蚂蚁聚宝开放的用户画像、营销工具、精准投放能力,以及基金公司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定制化的理财教育和投资进阶辅导,把更多理财新手逐步变成“理财熟手”,也变成自己的忠实用户。而在以前,这一通道往往被作为销售渠道的理财超市平台所阻断。
在目前备受关注的数字化资产配置方面,基金公司基于财富号还能完善自己的智能投顾能力。由于缺乏对用户特征的了解,以往基金公司的智能化方案往往偏重资产端的配置,蚂蚁聚宝的用户画像和数据能力恰好可以补齐基金公司的这一短板。
祖国明表示,在这次“财富号”开放之前,蚂蚁聚宝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跟基金公司开放合作的尝试。比如蚂蚁聚宝自去年6月开始,将页面展示投资热点的区块面向基金公司开放,机构结合自己专业的投研能力,为用户推荐当下值得投资的产品。有包括天弘、兴全、国泰、广发等20多家基金公司参与,推荐基金的日均交易额最多能够提升6倍,用户也从中学到了如何解读市场、筛选基金。
他表示,正是这样的经验让蚂蚁金服坚定了做大开放的决心。不仅是基金公司,“财富号”还将向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全面开放,目标助力金融机构为1亿中国家庭提供专属的理财服务。
不做社交 蚂蚁金服聚焦商业金融打“开放”牌
事实上,不仅是财富业务的开放,今年以来,蚂蚁金服对外透露的一系列信息都显示,在确定不做社交,而是聚焦商业和金融之后,开放正在成为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去年8月10日,蚂蚁金服开放平台正式上线,并宣布将其覆盖商业运作全流程的12大能力、上千万小微商户以及这些商业领域的广阔市场,全面开放给合作伙伴。而今年随着“财富号”的开放,金融领域显然正成为蚂蚁金服进一步开放的重点。
尽管fintech已经成为热门词汇,但蚂蚁金服更愿意用techfin来定义自己。蚂蚁金服CEO井贤栋此前公开表示,金融的核心是管理风险,techfin是用技术、数据能力去助力金融创新,服务普通消费者和普通商户,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金融机构全面升级。“这不是玩概念,而是从根本上的理念的不同。”
在21日的媒体沟通会上,蚂蚁金服方面表示,基于techfin的定位,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据透露,今年上半年,还将有更多蚂蚁金服的金融业务向金融机构开放。
相关链接:
险企成地方政府座上宾 被写入多个省份金融工作议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