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档案汇编工作,降低办案程序性瑕疵;打造“智慧检察”,提升办案质效;构特色检察文化,聚检察队伍向心力……23日,记者从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下称,义乌检察院)获悉,通过系列工作创新,该检察院正有效破除“案多人少”司法矛盾。
据悉,近十年来,义乌检察院年均办案量在5500件左右,不仅高居浙江省基层检察院之首,在全国也属位居前列的“办案大户”。在案件总量持续高位运行之下,义乌检察院却多次荣获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十佳基层检察院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八年蝉联浙江省先进基层检察院。
“这背后的秘诀在于,我们做好了‘加减乘除’这道数学题。”义乌检察院检察长彭中表示,加,指每年新进人员都向一线办案部门倾斜;减,是减少司法部门之间的摩擦系数,提升办案效率;乘,指借助远程视频等科技力量,节约人力资源;除,是规范档案汇编工作,让办案程序性瑕疵接近零。
记者了解到,借助制度机制创新,义乌检察院从2015年开始,把原本由各办案部门内勤负责的装订案卷工作,变为“内勤+主诉检察官”的工作模式,进而首推了案件材料集中装订和档案质量监督等司法办案程序规范。
“一旦在结案归档环节,发现承办人存在不规范问题,该检察官就能反向督察承办人,并督促纠正办案瑕疵。”彭中表示,这一模式推行以来,共检查案卷7521份,除在第一年整改办案瑕疵468处,之后再未发现此类问题。
如果说办案瑕疵的减少,节约了返工整改的人力成本,那么,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智慧检察”,则提升了义乌检察院的办案质量。
据了解,义乌检察院探索研发了“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拓展案件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及办案内部智能化预警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办案水平。此外,该检察院协助当地法院在看守所建设三个集羁押、候审、远程视频为一体的刑事审判庭,实现了远程审讯与远程审判“两手抓”。
不仅如此,义乌检察院还依托数字影像、文字识别等媒介技术,推进公检法刑事诉讼电子卷宗的互联互通,在公安机关移送纸质案卷材料的同时,随案移送其电子版,进一步节约了办案时间、提升了办案效率。
在基层检察院这辆大车中,制度机制创新是助跑油门,检察队伍建设则是前进的方向盘。不久前,在第六届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中,义乌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傅亿文荣获“全国公诉标兵提名奖”“全国优秀辩手奖”“全国优秀公诉人”三大奖项。
自2000年成功举办以来,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已经成为中国选拔培养优秀公诉人的重要平台。在本次比赛中,共有10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公诉检察官参赛。
“其中,浙江有三名选手,除了两名杭州的同行,还有一名就是我。”傅亿文说,虽然离家集训的半年时间里,她每天辛苦学习九小时以上,并错过了女儿的重要成长期,但是义乌检察院的长期培养,让她感觉这里是第二个家,能为家人争得荣誉就是一种荣耀。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义乌检察院还将办公顶楼开辟成休闲场所,供检察干警举行业余文化交流活动,进而增强同事之间的互动频率。同时,定期开展“模拟诉前会议”“模拟法庭”等练兵平台,以此训练检察队伍的岗位实战能力。
傅亿文告诉记者,在这里,大家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这也是我们构建的‘香山思辨’特色检察文化,用于指导检察队伍的行为朝向。”彭中表示,“香山”是义乌检察院的地理坐标,“思辨”,则代表一种明辨是非、体现司法辨识的精神追求。他说,司法系统是严肃的,只有在积极的文化熏陶中,才能助力检察队伍快速提升业务水平、增强岗位向心力。
放眼整个浙江,“案多人少”一直是困扰司法系统的主要矛盾之一。而对于如何有效的消除这一司法“雾霾”,义乌检察院也在不断作出一系列探索。
“绿色司法”理念推进虽任重而道远,但随着浙江检察系统对司法改革的不断创新和实践,“绿水青山”的司法道路将指日可待。(完)
相关链接:
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商位出租率达96.3% 再创新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