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3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李琳海、张大川
立春后,瓦里关山顶还有厚厚的积雪,远眺瓦里关山顶,五星红旗、世界气象组织会旗、观象台台旗在风中招展,白云缭绕触手可及,雪山草原近在咫尺。这个远离市区,近乎“云端”的监测站就是气象监测员王剑琼工作的地方。
36岁的王剑琼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山基地的气象观测员,该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内的瓦里关山顶,海拔高度3816米,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40公里,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系统的31个全球基准站之一。
据了解,瓦里关本底基准观象台是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基准站,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做好日常监测是瓦里关人永远的主题,从1994年该站正式投运至今,我们向全球提供了准确、第一手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观测数据。”王剑琼说,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拥有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气溶胶、太阳辐射、放射性物质、黑炭、降水化学和梯度观测塔等30个项目、60多个要素的全天候、高密度观测,每天产生6万多个数据。
“这些数据是我国对全球大气科学的贡献之一,对于研究因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台长张国庆说。
张国庆说,这些工作在瓦里关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这里年平均气温为零下1.4摄氏度,瞬间最大风速达45米/秒,年平均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7%。
10多年前,瓦里关的气象监测员季军曾参加南极科考,季军说:“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瓦里关的大风和南极有一拼,从我们住的宿舍到外面的观测站,顶风走是走不回来的。”
“其实最难忍的是寂寞,每年10月到翌年5月被大家称为‘冬半年’,别说人了,那段日子连只羊都很难看到,我们每天只能面对一堆设备。”季军说,台里20个人轮流值班,每组两人,每十天轮换一次。最长的一次,他曾在山上待了3个多月。
为防止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和油烟等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瓦里关几乎没有“人间烟火”。每次上山前,队员们都要备好食物半成品,上山后很少生火做饭。
记者看到,他们的厨房与众不同,油烟机很特殊,排烟管长达2公里-3公里向下通往山脚,排放的每一缕烟尘都直接排到山下。厨艺仅限于简单的加工,可以蒸煮,而禁止煎炸类操作,尽量不产生油烟。因此水饺﹑稀饭﹑方便面﹑面条等成为大家最熟悉的食物。
冬天,上山的路经常被冰雪封住,监测员只能沿着悬崖边的盘山道步行换班。水也需要从山下用拖拉机运到山上,该站的工勤人员赵华孝说,建站到现在的23年里,因运水报废的拖拉机就有8台。
“多年付出是值得的。”张国庆说,瓦里关气象观测员们用在线观测的第一手资料绘制了一条二氧化碳变化曲线,得出的结果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的夏威夷蒙纳洛亚气象观测台长期监测的数据变化趋势相同。
世界气象组织官员曾多次来到瓦里关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世界气象组织称,来自瓦里关的监测数据充分证明了全球的温室气体含量是增加的,瓦里关提供的温室气体资料也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支撑数据,为政府施行节能减排的计划和目标提供了参考。”张国庆说。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气象工作者,我们采集的数据能‘漂洋过海’最终抵达世界气象组织,这也是件值得荣耀的事。”王剑琼说。
瓦里关本底台最年轻的“90后”气象监测员东元祯曾在日志里写道:“我是高原气象工作者,更是瓦里关山的守护者,再多的困难我也不怕。”
东元祯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让我看到了前辈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为科学而‘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我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人烟罕至的地方静下心,握好全球气候观测的接力棒。”
相关链接:
恒丰银行力推科技金融 成为“云端上的银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