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中国医改进程迈入新阶段,瞄准老百姓的医疗痛点,着力推进医药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描绘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新蓝图。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深化医改以提升民众获得感同样是与会代表热议话题。在26日举行的“医改‘十三五’:期待与挑战”分论坛上,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地的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特派记者 曹马志
喜:“健康红利”越来越多
“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是幸福人生的基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说,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医改,实现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转变,这不仅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提升医疗服务品质,还将对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民生工程,2009年启动深化医改后,深化医改交出的务实“成绩单”受到了百姓点赞。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织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改革前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6年的420元。
尤为受到代表关注的是,中国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提高了民众就医“获得感”。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从2009年15元提高到2016年45元。人民健康水平实现“一升两降”,即人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31.9/10万降为20.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3.8‰降为8.1‰,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忧: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刘国恩认为,推进建设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意味着当人们生病以后走到医院里面可以获得公平、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还要向没有生病的个体提供非医疗服务,使得人们可以保持更健康的状态。
现场的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持人田薇马上用亲身经历说明医疗服务现状的“窘境”。“我的工作单位跟儿童医院不远,每次到那儿是最堵车的地方,说明什么?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却非常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目前医疗服务获得感不强?来自美国的和睦家医疗CEO Roberta Lynn LIPSON说,中国政府建立起非常好的社区诊所,鼓励大家都去,但是大家都不去,大家都去医院。为什么大家不去诊所呢?她分析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两者的医疗培训体系是不一样的,服务于医院的医生是经过系统培训后的专家,更容易被信赖。
优质医疗资源难以下沉基层同样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直接的体现就是大医生对服务社区态度消极。刘国恩介绍,目前,中国有300万的职业医生,大多数的医生都是在大的三甲医院工作。但是这并不是医生的错误,不完善的宏观医疗制度和配套体系,使得医生不愿意往下到社区诊所工作。
行: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我特别高兴地看到中国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不仅涉及到增强干预、获得医疗和医疗覆盖这三方面,还提到如何提高医疗预防水平。” Roberta Lynn LIPSON对这份顶层规划表示赞赏。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推进顶层规划落实,建设“健康中国”不可一蹴而就。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行政总裁平手晴彦说,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分步分类实施非常关键。针对健康的人群,要让不得病的人保持不得病,所以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当这些人生病的时候,在疾病的早期,需要尽早介入治疗;第三种人群是重病人群,需要创新型的医疗解决方案。平手晴彦认为,还要重视新型医疗技术的评估和应用。比如大数据的应用,医药企业要开发先进的药品,以及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这样把手表戴在病人的身上就可以监测病人的行为,有助于提升治疗的水平。
为了加速“健康中国”建设,刘国恩认为,除了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推进医疗资源均衡普惠,还要尽快建立大健康、大社会的服务体系,让越来越长寿的现代人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获得真正健康的生命。
(海口网3月27日博鳌电)
相关链接:
湖人让健康莫兹戈夫“赛季报销”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