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医生杨占祥在现场分析检查患者X光片。新华网记者李紫恒 摄
新华网喀土穆3月27日电(记者李紫恒)在非洲苏丹南部,由于偏远且经济落后,加之蚊虫肆虐,疾病丛生,很多人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3月24日至26日,新华网记者随中国第32批赴苏丹医疗队,从首都驻地奔波千里,来到位于苏丹东南部与埃塞俄比亚和南苏丹接壤的青尼罗州达马津市,深入边远乡村进行免费义诊活动,见证了来自中国的白衣使者在非洲大地救死扶伤,行医送药,为贫困病患解除痛苦的义举。
25日上午,记者来到黑吉热村乡村小学,这里是中国医疗队此次义诊地点之一。由于当地卫生部门提前告知,中国医生医术高超,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众多的村民慕名前来,许多病人甚至天不亮就赶来排队等候,期盼着来自中国的医生们。
记者现场见到,义诊活动分为登记处、候诊区、就诊区。在作为临时诊室的小学教室里,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先向护士讲述病情,进行分诊,再拿着病历到相关医生那里检查、诊断、开处方、拿药,所有的环节都是免费的,这对于家境贫穷的当地农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来自陕西卫生系统的20余名医学专家在40度高温下,为村民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科普知识宣传。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是刚看完上一个病人,叮嘱完有关事项,马上就开始对下一个病人进行检查。在义诊过程中,医生发现当地村民患糖尿病、角膜炎、甲状腺肿大、盆腔炎、腰腿痛等疾病概率很高,对症下药给予了正规的诊疗建议和健康指导。
在作为临时诊室的小学教室里,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新华网记者李紫恒 摄
在骨科诊室门口,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靠坐在墙角,表情痛苦,双手紧紧抱着小腿,这一幕被普外科医生杨占祥看到,他蹲下身子为小女孩做了仔细检查,发现她小腿有两个正在化脓的伤口,经询问小女孩的伤口感染已经一年多了,因贫困没有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杨占祥随即对伤口进行了换药、消毒、包扎处理,并给予抗感染药品。
在另一个教室,一名三十岁的中年妇女已瘫倒多时,中医针灸科医生赵锋刚经过诊查,考虑到她是陈旧性腰扭伤,对症进行了针灸治疗,娴熟地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留针半小时后患者疼痛完全消失,可以站立起来,病人家属和周围村民连声称赞:“太神奇了,中国神医,真了不起!”
在一旁帮助抬病人的医疗队苏丹籍司机优素福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向苏丹派出了医疗援助队,我家乡阿布欧舍就有一处中国医疗队的工作点,平时家里人都会去那里看病,一直受他们的恩惠。我现在为医疗队服务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荣幸,这种情谊将深深扎根在苏丹人民心中”。
52岁的默罕穆德是家里干活的主力,但近来他的右手莫名肿痛,无法伸直,干活非常吃力。他想去医院看病,却苦于没有钱,只能拖着。听闻中国医疗队前来义诊,他就从20公里以外赶来,记者遇见他时,他正在排队取药,在谈起为他看病的医生时,他说:“中国人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的父亲就接受过他们的帮助。他们是非常好的医生,这也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来自西安市中心医院小儿科的刘静在叮嘱患儿用药注意事项。新华网记者李紫恒 摄
中国援苏医疗队队长杜强介绍说,为提高义诊的效率,尽量兼顾病患,此次义诊规模为历次最大,几乎出动了援苏医疗队所有的骨干,专业涵盖内科、儿科、妇科、普外、泌尿、神经外科、骨科、口腔、耳鼻喉、眼科、针灸,甚至还搬来了B超、心电图等设备。当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显的,大多数病人因为贫困,没有办法到大医院、私立医院看病及做检查,很多疾病没有得到早期治疗,到最后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
当地前来观摩的苏丹医护人员也无不为中国同行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所钦佩。哈巴卜是一名当地外科医生,他对中国同行竖起大拇指:“我们这里缺医少药,不少病患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中国朋友真了不起,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到乡村为村民提供只有在首都才有的医疗服务,我们不仅从他们那学到先进的医疗技术,他们的工作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来看病的人太多,医疗队的医生们从早上9点开诊,就一直没有休息。义诊当天,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病人,最大限度地惠及当地民众,医生们中午顾不得用餐满负荷连续工作,累计诊治患者623名。许多病人和家属由于语言不通,都用拥抱和亲吻中国医生的方式来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谢之情。
相关链接:
国家发改委:东北经济回暖,但分化在加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