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海南·铭记乡愁”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组委会日前在省文联举行首次座谈会,呼吁社会各界借此活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海南地名文化。(3月27日《海南日报》)
地名是海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海南地名带有色彩独具的海岛印记,包含着太多丰富的内容。不少地名背后蕴藏着许多历史、民俗、典故等文化内涵,一个地名,甚至就是一段历史。那些沿用悠久的地名都有其独特的来历,以海口的大英山为例,大英山一名始于明代,北面临海,传说是五龙“腾云升天”、“掀浪入海”之处,因此,大英山周围有振龙坊、龙文坊、龙牙巷、龙舌坡、白龙路、义龙路、龙昆路、金龙路等群龙环绕。
海南岛的历史、地域的变迁,涵养在数万个地名中,地名不但反映出民族的分布、时代的记忆,还反映出海南海岛地貌特征和地理沿革。如昌化角、铜鼓角、大花角、牙龙角、临高角、棋子湾等等地名,充分表现了海南环岛海滨的地貌形态。有时还由于海陆变迁,而促成了一组地名的变迁。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联合国已确定地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随意乱改地名现象,改变、废弃古老地名,在当时背景下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将其放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看,则极少合理性,实质上会造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
令人忧虑和痛心的是,海南近年也出现过改名、取名的现象,致使一些有历史痕迹和语源文化的地名消逝流失。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国家与民族历史,“任性改名”改丢的不仅是“乡愁”,更是历史文化的痕迹。地名承载了大量记忆与情感,并非哗众取宠的工具。随意一丢后,即使民俗风情能追溯重拾,文化灵魂却难以复原。无怪乎网友感慨“地名任性一改,我已认不出家乡”。有些地名更改是出于历史原因,有些则因权力使用未被有效约束,仅将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浮躁之风下的畸形政绩观。加强地名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弘扬,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对外交往的窗口和名片,地名直接展现着一地的形象,是人们对一地最为直观的印象,因此,对地名必须谨慎对待、精致化管理。在推行地名标准化管理和地名标识标准化设置的同时,我们需要对历史悠久的地名保有敬畏之心,以对地名渊源的系统、准确发掘整理,来作为保护、弘扬文化遗产的基础,以对地名变更的慎重、严谨、周全,来展现对文化遗产的敬重,将这张积淀着发展的文脉基因、蕴含着一地历史底蕴的“活名片”擦得更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